三大总师勾勒我国未来深空探测发展蓝图

2023-04-25 21:07:31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打印 放大 缩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

月球南极勘查、火星取样返回、首次小行星防御、国际月球科研站……4月25日,在安徽合肥举行的第一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三大总设计师披露最新进展,并勾勒我国未来深空探测发展蓝图。

“当前月球是深空探测的热点,火星是深空探测的重点,发现未知是永恒主题,国际合作成为共识。我国将持续开展月球、行星探测,为这一人类共同的事业奉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我国深空探测重大专项总设计师吴艳华说。


(资料图)

当天,他作了题为《中国的深空探测》的主旨报告,梳理了世界和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主要成就。其中提到,过去近20年间,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实现“六战六捷”,圆满完成“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目标;过去近3年间,我国成功实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一步实现“绕着巡”战略目标。

面向未来,吴艳华透露,在月球探测方面,我国将在2024年前后发射鹊桥二号中继星和嫦娥六号探测器,实现月背采样返回,2026年前后发射嫦娥七号,实现月球南极资源勘查;2028年前后发射嫦娥八号,和嫦娥七号一起构成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我国深空探测重大专项总设计师吴艳华在第一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作报告。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摄

“国际月球科研站是我国联合多国共同建设,将在月球表面和月球轨道长期自主运行、短期有人参与,可扩展、可维护的综合性科学实验设施。”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说。

作为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吴伟仁当天深度解读了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方案,并向世界各国发出合作倡议。

据他介绍,依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边建边用”的原则,国际月球科研站将按照三个阶段分步实施,计划2028年前后建成基本型,开展月球环境探测和资源利用试验验证;2040年前后建成完善型,开展日地月空间环境探测及科学试验,并建成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服务载人登月和火星、金星等深空探测;之后建设应用型月球科研站,由科研型试验站逐步升级到实用型、多功能的月球基地。

“作为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建设阶段的重要任务,嫦娥六号将于2024年前后发射,实施月背采样返回任务;嫦娥七号将于2026年前后发射,开展月球南极的环境与资源详查;嫦娥八号将于2028年前后发射,开展月球资源利用试验验证,构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吴伟仁说。

在行星探测方面,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三号任务总设计师刘继忠透露,我国计划在2025年前后实施近地小行星取样返回任务,从而为小行星起源及演化提供科学数据和真实样品。

其间还将开展备受关注的首次小行星防御任务。刘继忠将这次任务概括为“撞得准、推得动、测得出、说得清”,计划从中获得撞击所造成的地形变化和溅射物分布等效应和机理,丰富人们对小行星演化的认识。

“我国还将在2030年前后实施火星取样返回,通过对火星样品研究,探寻火星生命痕迹。”刘继忠说,火星科研站的概念也已经提出,其将成为火星探测的基础平台。根据目前的规划,火星科研站将包括火地往返运输系统、火面长期工作支持系统、火面运输与操作系统及科研设施集群,将深化火星的科学认知和资源开发。

刘继忠透露,我国还计划开展木星系及行星际穿越探测任务,该任务将突破木星系环境适应和防护、弱光照高效光电转换等关键技术,使我国具备实现木星系环绕和天王星到达能力。

“面向更远的深空,未来,我国的航天器不仅计划飞到距太阳仅0.05天文单位的地方看一看,还将向太阳边际进发。”刘继忠说,1天文单位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而我们的目标将是100天文单位外的临近恒星际空间,这将为认知太阳系和系内行星特征、探索地外生命作出中国贡献。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合肥4月25日电

关键词:

责任编辑:ERM52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