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连州市内的刘禹锡纪念馆里的刘禹锡雕像。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时人,祖籍中山(今河北省定县)。世称刘宾客、刘尚书,著有《刘宾客集》,白居易赞其为一代诗豪。早年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又号“刘白”。历代文人史家评价刘禹锡时,总说他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政治家、哲学家,多偏重其官职与文学成就,而他精通医术的一面却鲜少为人所知。事实上,刘禹锡不仅在诗文方面有高深的造诣,他对中医药学也颇有研究,具有较深的医学功底。而他对医学的贡献,主要在于他谪宦连州(今广东省连州市)刺史时完成的方药专著——《传信方》。
担任连州刺史,书诗文重教化
(资料图片)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王叔文的改革失败,刘禹锡作为改革参与者,被贬为连州刺史,未至复贬为朗州司马。元和十年(815年),刘氏与柳宗元等被召回京,因作诗而“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幸有御史中丞裴度以刘禹锡的母亲年迈为由帮其说情,又有好友柳宗元愿李代桃僵,与之交换,最后改授岭南连州。
连州位于五岭南麓、连江上游,唐宋以来,与韶州、广州并称“岭南三州”。唐朝时,连州远离都城长安,属“三湘最远州”,文风未开。刘禹锡在连州任刺史期间,对连州的教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认为要振兴“荒蛮之地”,必须兴文重教,开化州民:一是通过诗文创作,启蒙州民心智,他留有《插田歌》《莫瑶歌》《连州腊日观莫瑶猎西山》等作品,以俚歌的形式歌咏连江城下淳朴的民风民俗。二是通过宣传连州文化,提升当地知名度,如《连州刺史厅壁记》《海阳十咏》等诗歌,描写连州美丽的自然风景,提高连州的影响力。三是执教讲学,促进岭南人才发展,如《赠刘景擢第》就记述,当时连州无文士能进士及第,直到刘禹锡任职连州时,连州方出第一个进士刘景。明代弘志年间连州知州曹镐撰写《旧志序》,就记载道连州风气之变,是在刘禹锡贬谪连州时才开始。可见,刘禹锡对连州的贡献巨大。
心系百姓,编著救民医书《传信方》
刘禹锡在连州期间多有建树,也深入钻研医学。他凭借多年的经验和积累,编写了《传信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南方瘴气之苦,深得连州甚至岭南人民的喜爱。
刘禹锡从小体弱,幼时就爱好医学。他先后研读了诸多医学书籍,也学过切脉等中医技能和药石之法,加之常年遭受贬谪,经历瘴气之苦,对医学研究相当深刻。在连州刺史任上,他常与柳宗元通信讨论医学,与薛景晦通信请教医方和“药焙法”。此后他应薛景晦之请,编集《传信方》二卷:“余为连州四年,江华守河东薛景晦,以所著《古今集验方》十通为赠,其志在于拯物,余故申之以书。”《传信方》的成书初衷是薛景晦的拯物之志,同时,刘禹锡也指出感于“病则委千金于庸夫之手”,可见,此书编写的目的是拯救疾苦,普济众生。
《传信方》共有五十多个处方,因每方剂都试用有效,故取名为“传信”。全书内容全面,集方治病广,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从治疗范围上来看,涉及内科、外科、皮肤科、眼科、口腔科、妇科、儿科等门类,有治小儿热疮的乱发鸡子膏方、治月经病的案纸烧灰方、治青盲内障的羊肝丸方、治口疳的蔷薇根方、治疗皮肤病的芦荟湿癣方、治痢诸方及补肺丸、治霍乱的盐汤方、治赤白痢疾的鹅鸭肝方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治虫咬蛇伤的药方与综合急救疗法,以及一些关于传染病的治疗处方,也有一些方子诊治诸如蚰蜒入耳等较为特殊的病症,牵涉相当广泛。就药物选取而言,《传信方》十分重视“一物足疗病者”“取诸屑近”,讲究药材的药味精简和方便获得,讲求价格便宜和奏效迅速,即所谓的“简、便、廉、验”,体现出刘禹锡用药专精的医学思想。在药方疗效方面,《传信方》十分强调“信”字,刘禹锡自述书中所载五十余方“皆有所自”,无论是采自民间、宫廷抑或是前人的方书,都是亲测有效的。也就是说,所载药方都经过了临床实践的考验,尤其针对南方瘴气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有些药方还以医案形式特意记载下了病者的姓氏、地域等,甚至还有刘禹锡自身患病服药的记录,可信度极高。
可以说,《传信方》无论是在药方的收录上,还是在医疗实效上,皆体现出了刘禹锡编撰此书的医者仁心思想。《传信方》发行之后,为连州人民带来了先进的医学知识,亦对岭南中医药文化的弘扬贡献良多。
古方传世,弘扬岭南中医药智慧
刘禹锡重视医疗实践,博采众方,取诸家之长,深入群众,拜能者为师。在治疗上,刘禹锡不仅注重临床实践,还提倡“医拯道贵广”,强调不断创新、灵活运用的重要性。同时,他十分重视药物炮制,主张合理用药,充分反映了“于药石不为懵”的医家态度。
唐以后的许多医籍方书,对《传信方》里的药剂屡有引用。诸如苏颂的《图经本草》,苏轼、沈括的《苏沈良方》,唐慎微的《证类本草》,许叔微的《本事方》以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都抄录了《传信方》中的方剂。虽然《传信方》备受推崇,但自元以后却散佚民间,逐渐湮没而不传,佚文散见于医学类著作中。直到20世纪50年代,学者冯汉镛经过三四年时间的搜集和整理,依照古人的方书,将《传信方》逐一辑出,最终辑成《传信方集释》一书,1959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使人们能够重新看到这部医学著作。
《传信方》在唐宋以后一直受到医学界的重视,还得以在国外广泛流传。日本的《医心方》、朝鲜的《东医宝鉴》等,都收录了《传信方》中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为中外医药交流作出了贡献,也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古代医药学的发展与普及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历史史料及理论依据。此外,这部医学书籍的文学性较强,用文学的语言表现医学的内容,集文学与医学于一体,成为文学与医学紧密结合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