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诈骗高发让数字时代的两面性愈发凸显。
在这个传统媒体已被互联网颠覆的时代,一方面带来了“信息的民主”,原有的从上至下、金字塔形的话语结构变得扁平,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表个人的见解,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变得更为多维立体。
【资料图】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在互联网浪潮势不可挡、流量疯狂裹挟之下,是无数未经提炼和归纳的新闻、信息碎片,创造出“一条浑浊的信息河流”;是大数据应用越来越深入寻常百姓家使得全世界的财富都变成了一串串的代码。
于个体而言是从生产、传播到接收,产业链的失序形成了两大悖论:一是新闻通胀、真相短缺;二是信息开放、认知茧房。
于国家而言是大数据治理陷入发展与安全的悖论:自由、流动是数据价值的核心所在,但也意味着安全风险的提升;而若动辄高呼“国有化”、“本地化”也无异于因噎废食,反而可能在大数据时代丧失主导权。
数字时代,“一半火焰,一半海水”。
英国技术哲学家大卫·科林格里奇在《技术的社会控制》一书中指出,一项技术如果因为担心不良后果而过早实施控制,那么技术很可能就难以爆发。反之,如果控制过晚,已经成为整个经济和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就可能走向失控,再来解决不良问题就会变得昂贵、困难和耗时间,甚至难以或不能改变。这种技术控制的两难困境就是所谓的科林格里奇困境。数字时代的信息治理问题,就是当下我们迫在眉睫所要解决的科林格里奇困境。
对此,福卡智库开展了系列研究,相关分析预判成果刊载于内部报告。
【刊目】内部报告2023年第14期
【摘要】归根结底,互联网、大数据天然没有边界,而国家、企业、公众等往往是有边界的;数据安全风险无边界,牵一发而动全身,而数据立法、治理有边界,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此,大数据治理说到底是国家如何在隐私、安全、发展之间寻求一个更为契合自身国情的平衡点,而非一味地“闭关锁国”、“独善其身”。
这也意味着,我们既要把大数据“管”起来,也要让大数据“用”起来、“活”起来。放眼全球,数据竞争本就是一个不公平的战场,中国既无美国的互联网先天优势,也无欧盟那般完善的立法。但中国的优势在于,一大批大型的数字经济企业和量大面广的应用场景,强大的内生发展能力是对外“防御”的基础。
报告重点分析了以下问题:
●数据资源控制已经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手段
●数据治理仍处于野蛮的丛林时代
●如何将大数据“管”起来
【刊目】内部报告2023年第16期
【摘要】一场围绕ChatGPT展开的监管风暴亟待开启,其中置顶矛盾在于AI技术加速迭代与监管对技术认知滞后的落差。根据Open AI官网公布的隐私政策,欧盟颁布的《一般数据保护条例》等与数据保护有关的法规并未被纳入Open AI的合规框架之中,OpenAI的“使用数据条款”中,也未对数据用途作进一步说明。
美国监管机构Accountability Tech的联合创始人杰西·莱里奇提出,与ChatGPT带来的技术冲击相比,国会对技术的监管是落后的。当ChatGPT引燃新一轮AI范式迭代,引领决策式AI向生成式AI进阶,“环球同此凉热”,建立有效的治理和法律框架应对AI技术可能对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带来的问题,已成为一道监管必答的课题。
报告重点分析了以下问题:
●ChatGPT触发对国家安全前所未有的挑战
●ChatGPT引发“思维革命”
●ChatGPT形成信息虹吸效应
【刊目】内部报告2023年第21期
【摘要】知识生产者不生产真相;知识传播者不关心甚至扭曲、垄断真相;知识接收者缺乏逻辑辨别真相。于是,事情便进入了逻辑闭环:站在里面的多数人看不清,也不愿意看清;置身事外的少数聪明人,懒得管,也管不了。社会在无意识的共谋中,无视了“房间里的大象”。久而久之,人们甚至可能失去对知识的辨别力,以为“赤裸的国王”真的穿着“一件新衣”。
报告重点分析了以下问题:
●“黄色新闻”似乎借着短视频以另一种形式复活了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生产、传播、接收都不同程度出现了问题
●算法逻辑豢养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