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武隆浩口乡田家寨挖掘留下最具魅力的民族文化

2017-11-20 18:42:33 来源:重庆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田家寨的民族文化广场建起来了,村民们有了玩耍休闲的去处。

武隆区浩口苗族仡佬族乡浩口村田家寨是全市唯一的仡佬族人聚居点。历经200多年风雨洗礼,这里独具仡佬民族特色的吊脚楼开始破损、坍塌,村民也陆续搬离。

2013年,浩口乡启动对田家寨的抢救行动,通过4年努力,田家寨得以保存下来,并成为全国第三批特色传统古村落。

出寨的路硬化了、破损的吊脚楼修复了、民族文化广场建起来了……但田家寨真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脱贫致富,还需要社会资本投入,对其进行整体保护性开发。

近日,本报“跟着党报去扶贫——重庆日报新闻扶贫大型公益活动”第九站走进田家寨。这一次,我们来了解一下田家寨的前世今生。

8月24日,市内外的民俗专家再次聚集在武隆区浩口乡田家寨,对该乡编撰的仡佬民族文化丛书进行审定。据介绍,这套丛书包含了田家寨寨志、仡佬族山歌,以及仡佬族的民俗故事等。

“抢救田家寨,不只是修缮濒临破败的吊脚楼,还要挖掘那些流失的民族技艺、民俗故事、风俗习惯、民族歌曲等,最终要让乡亲们通过发展民族特色乡村旅游脱贫致富。”浩口乡党委书记文静称,如今田家寨已焕然一新,但要开门迎客,还需先进的理念、足够的资金对寨子进行整体打造。

“对一个贫穷的民族乡来说,巨额的投入是一个天文数字。”文静希望,有社会资本能对田家寨进行保护性开发,依托武隆区全域旅游战略,发展独具仡佬族特色的民俗游。

保护 50余栋吊脚楼“修旧如旧”

田家寨山高谷深,寨前是芙蓉江,寨后是武务(武隆到贵州务川)公路,再之后就是连绵的群山。

据当地老人介绍,田家寨最先的主人是清光绪年间的绅粮汪和正。汪和正自幼丧父,与母相依为命,先是在这里搭建茅棚居住,后历经干栏棚、三角形住宅、拱形住宅、木结构住宅。此间,寨子先后住进了魏、杨、田、黄姓人家,田姓居多,并取名叫田家寨子。

“武务公路修建前,田家寨交通非常闭塞。”寨子里的村民杨建峰回忆,原来这里住着72户226名仡佬族人。因为偏僻,就医、上学都不方便,很多村民都到浩口场上建房、买房、租房居住,只有10来个老人留守寨子。人去楼空,房子也烂得快,“后来,一些人申请拆除房屋复垦,田家寨人更少了。”

田家寨虽然破败,但至今还保留着仡佬族木质民居风格。2013年,浩口乡决定,立即着手对田家寨进行保护,待条件成熟时发展民族山寨乡村旅游。

“外观民族化,室内现代化。”浩口乡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采取“市上补一点、政府投一点、群众出一点”的方式,对原有数十座吊脚楼木屋进行了修缮——不改变主体结构,对翘角、柱础、窗花、瓦头、门当等进行局部修复,努力还原仡佬族特色合院、吊脚楼等民居形式;同时完善厨房、卫生间等,保证通讯、电视、水电等都通进每家每户。

在下寨,干栏式四合院经整修后,依然古色古香。围绕院落一周的院墙长约300米,全部用乱石砌成。院落前面有朝门,中间为天井,天井后面的正屋高出天井两米,以石阶相连接。正屋的阶檐上,一左一右立有两根粗大的梁柱,支撑着屋顶。梁柱上、屋檐边、窗棂上,都雕刻着花卉鸟兽图案,刀法精妙、栩栩如生。

此外,田家寨还完善了进寨的水泥公路、停车场、公厕等基础设施。乡里正着手打通到3公里外的红军渡和珠子溪的公路,这样既形成了环线,又丰富了田家寨的旅游资源。

“没想到空中看田家寨更漂亮。”通过航拍,杨建峰看到,田家寨四面被青山环绕,50余栋仡佬族风格建筑在茂林修竹间若隐若现,美不胜收。

挖掘 留下最具魅力的民族文化

抢救田家寨,不只是修缮具有仡佬族民族风格的建筑,还要挖掘那些体现仡佬民族文化的衣、食、住、行等风俗、民俗、生活习惯。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最具魅力、最吸引人的地方。

蜡染,是我国古老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也是仡佬族的一种传统技艺。然而,这种民族技艺在田家寨几近失传。

“无论是民族文化保护,还是民族特色旅游,在田家寨,都需要传习蜡染技艺。”为此,浩口乡中心校杨雷等3名老师专门前往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学习蜡染制作技艺,并在学校成立蜡染传习所,专门教授当地学生学习蜡染制作。

在浩口乡中心校蜡染传习所,记者目睹了蜡染的制作过程。展览室一幅幅精致的蜡染作品,让人驻足流连。该校副校长黄春风介绍,蜡染既是艺术品,也可以制作成床垫、沙发垫、窗帘等商品销售。现在学校还开设了成人蜡染培训班,力争将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做成商品,产生价值。他透露,之前有一幅蜡染作品卖到了3000元。

“挖掘民族文化要不遗余力。”浩口乡政府干部杨成林说,作为全市唯一的仡佬族聚居点,田家寨有挖掘、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义务,这里的仡佬族民族文化也有其独特的旅游欣赏价值。他告诉记者,“除了蜡染,凡是与仡佬族相关的生产劳动、男女社交、迎宾送客、节日喜庆、新年禳灾、祭祖吊丧等歌谣和仪式都要努力挖掘。”

目前,集纳田家寨历史变迁寨志、仡佬族山歌、民俗故事等内容的仡佬民族系列丛书初稿已完成。杨成林说,先用书籍的形式将这些民族文化记录下来,然后搬到院坝、舞台表演,弘扬这些民族特色文化。

此外,仡佬族每年的“吃新节”、“喂树节”等仡佬族独有的传统节日,也由田家寨完善并传承下来。在饮食方面,田家寨也保持发扬了“三幺台”“五敬酒”的习俗。此外,竹子是仡佬族的图腾,田家寨几乎每家庭前院后都有茂密的竹林。

记者在田家寨看到,一座投资100余万元的仡佬族民俗陈列馆,以及占地2000平方米的民族文化广场即将建成。到时,仡佬民族文化不只体现在田家寨少数民族同胞的生产生活中,还将在这里得到集中展示。

开发 希望引入社会资本整体打造

吊脚楼修缮了、传统文化正得以恢复,搬出去的村民陆陆续续回了寨子,田家寨又有了往日的生机。

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后,田家寨所在的浩口村成了脱贫攻坚的重点。按照“一村一策”的脱贫思路,浩口乡借助全市唯一的仡佬族聚居点优势,引导田家寨打造乡村旅游,带动全村走旅游脱贫的路子。

为此,浩口乡围绕田家寨新发展了4000亩老鹰茶、2500亩杨梅。杨建峰也回到寨子,将老木屋修缮改造,建起了5个标准房间,投资2万多元建了停车场,办起了农家乐。

“但人气还是不旺。”田家寨目前72户村民中,有10余户贫困户,他们更指望着能靠旅游脱贫。浩口村“第一书记”瞿雪松介绍,老鹰茶、杨梅都已投产了,但田家寨的乡村旅游还没有完全“火”起来。

村民汪勤维与丈夫田仁建以前一直在外打工,今年,夫妇俩专门留在寨子,花10万元将自家的吊脚楼重新整修。汪勤维说,在外面打工不是长久之计,家里老人、孩子都需要照顾。田家寨空气好、环境好,还有少数民族特色,我们也准备开办农家乐,“只是现在游客不多,担心投资进去亏了本。”

“田家寨打造乡村旅游需要‘大手笔’。”村民李仁华就住在离田家寨不远的红军渡。7年前,李仁华从建筑工地上摔下来,丧失了劳动力。前年3月,他与妻子布置了8间客房、10张餐桌,开起了农家乐,每年4-8月就能挣4万多元,并因此脱了贫。他认为,“只要加大投入,将红军渡、珠子溪景点与田家寨串联起来,肯定会吸引更多游客。”

在文静看来,目前田家寨发展乡村旅游有三个问题:一是投入,发展乡村旅游应该用市场手段来解决资金问题;二是缺人,寨子里青壮年基本外出务工,留在家中的大多是老人、孩子和妇女,缺乏决策力和经营能力,这制约了田家寨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三是对蜡染这样的传统技艺,手工制作只能创作少量的艺术品,真正要产业化批量生产,还需要探索机械化加工制作。

文静说,历经保护、挖掘,田家寨已进入开发阶段,单纯靠政府投入是不行的,“这个‘大手笔’需要通过招商引资,让拥有先进理念、雄厚资金的企业家来投资,对田家寨及周边景点进行整体打造。”

原标题:重庆武隆浩口乡田家寨急需社会资本保护性开发

责任编辑:ERM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