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公里测试、擒敌拳、折返跑、5公里拉练、俯卧撑;每天6:50出早操,每月进行一次体能测试打分……
这不是在部队!但他们,保持着与军队相同的训练节奏和纪律要求!
8日,重庆首批92名临床医学“士官生”从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重庆医高专)毕业了,与其他毕业生不同的是,他们将分配到基层武警部队,为部队官兵提供医疗保障。
这种为部队定向培养士官的联合办学模式,在重庆尚属首次,是一种全新模式的探索!
重庆首批
8日,重庆医高专,92名身穿军装的士兵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伴随着整齐划一的动作,一场特殊的“演练”拉开序幕。
眼前的对抗演练现场硝烟四起,医护兵负责战场救护。
“骨折、有出血!”在对“战友”伤情迅速作出判断后,杨海生熟练地为其止血、固定,由于现场十分“危险”,他又谨慎地对“战友”进行了转移,整个过程有条不紊……
杨海生,重庆医高专首批临床医学士官生之一。类似的演练,杨海生经历过数十次,各种急救技术已烂熟于心,虽然年仅21岁,但在面对伤员的时候,他沉着冷静,毫不慌乱。
据介绍,2015年,为了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有效执行军队训练保障、反恐维稳、抢险救灾、战时急救等任务,武警总部与重庆医高专签订定向培养协议,由重庆医高专为部队定向培养士官。重庆医高专也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为武警部队定向培养基层卫生人才的“基地”,并于当年启动了首批招录工作。
杨海生等92名临床医学“士官生”,成为重庆医高专为部队定向培养的首批士官生。两年后,重庆首批临床医学“士官生”毕业。
全新探索
既然是为部队定向培养的士官,和普通医学生有何区别?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冯连贵介绍说,“我们没有可以照搬的模式,只能探索一种全新的模式。”
首先是在专业上,士官生采用传统医学教育的“2+0.5”培养模式,即2年在校的理论知识学习,半年的临床实习。但在教学上,又要立足于部队卫生士官的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设计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三个模块,还特意增加了营区护理、野战外科、运动系统疾病等课程。
急救医学课程由普通临床专业学生的32个学识增加到68个学时,要求熟练掌握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现场急救技术,掌握心肺复苏术及休克、创伤、溺水、中暑、电击伤、烧伤、冻伤的急救技能,掌握战伤救治基本技术等。
魔鬼训练
而最大的区别在于士官生还得接受“魔鬼”般的体能训练。
“体能训练,是按照入伍体能测试的四个项目标准为依据进行的。”杨海生说,每周四下午,就是他们固定的体能训练时间,辅导员会训练他们进行3公里测试、擒敌拳、折返跑、5公里拉练、俯卧撑等。
同时,士官班坚持每天6:50集体出早操,保持与军队相同的训练节奏,学校每月对士官生们进行一次体能测试打分。此外,士官生有单独的住宿区域,寝室内务按部队要求进行,在晚自习结束后还会有人执勤站岗。
士官班实行列队有序上下课,课前15分钟区队长集合整队,在口令声中列队行走,这也成了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最好答卷
而就在毕业前,一面锦旗被送到了学校。
一同而来的,还有患者家属。他们要感谢的是2015级士官生张镭翰,张镭翰先后4次为这家的老人捐献血小板,直到老人去世。“只要老人有需要,随时给我打电话。”这是张镭翰给家属的承诺,而他也真正做到了。
而这,也正是士官生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敬业精神与“救死扶伤、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记者了解到,首批士官生中,选择到新疆、西藏的同学一共有22个。
作为预备党员的罗庆也在选岗时选了西藏,这让很多人不解。综合成绩排名第一的他本可以优先选择离家乡重庆最近的地方,可他却第一个选了西藏。但罗庆并没有多余的想法,他说,作为一名党员,如果可以,我希望自己能在那边一直待下去。有责任与义务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和青春。
据悉,自1948年建校以来,重庆医高专以专业的办学模式培养了十余万名优秀的医药卫生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学校也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为武警部队定向培养基层卫生人才的“基地”,日此次合作正是顺应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又充分发挥了地方高等教育的资源优势,形成多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