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乡镇"三门"干部需要补上"三农"课

2018-01-15 15:56:52 来源: 重庆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将是2018年我市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这一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行动计划,其具体的组织实施者,主要是乡村干部。

因而,有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是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的保障。

近段时间来,重庆日报记者就乡镇干部队伍问题,深入到一些乡镇进行了专题调查,发现乡镇干部队伍中的从家门进学校门,再进乡镇门的“三门”干部,需要对农业、农民的感情、乃至做农村工作方法等方面进行补课,才能适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的需要。

“三门”干部已成乡镇干部主力

年仅31岁的唐正莉,是一名大学本科生,如今已是九龙坡区金凤镇党政办副主任。

“我是一名直接从家门进学校门,再进乡镇门的‘三门’干部。”她说:“但在镇里,像我这样的‘三门’干部,已经成为主力军。”

小唐在镇里还负责党建工作,她拿出一份镇干部的基本情况统计表给重庆日报记者看。表上显示,在这个镇56名在编干部中,40岁以下的干部有28名;在56名干部中,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占了80%以上,其中研究生有6名。

合川区三汇镇是一个偏远的山区镇,在这个镇的80名在编干部中,80后的干部占了54%,其中还有6名是90后。近5年新进的27名干部都是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其中还有一名博士生。

“在近5年新进的27名干部中,可以说都是直接从家门进学校门,再从学校门进乡镇门的‘三门’干部。”三汇镇党委书记廖兴元说,这是因为近些年来,乡镇招人也是“逢进必考”,并且有学历的要求。因而,刚从大学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就成了乡镇干部的主要来源。

重庆日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些“三门”干部,已经成为我市乡镇干部队伍中的主力。可以说,全市的乡镇干部队伍,也因此改变了过去那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的状况。

高文化低“能力”难挑振兴重担

一大批“三门”干部进入乡镇,改变了乡镇干部文化程度偏低的现状,也使乡镇干部这支队伍充满了活力。这对做好“三农”工作,实现乡村振兴是好事。

可是,重庆日报记者在调查中却发现:这批“三门”干部虽然有文化、有工作激情,但却缺乏解决“三农”问题的实际能力,不少年轻干部在情怀上还未与农民真正融为一体,对农村和农业还缺乏了解。

日前,重庆日报记者在某镇采访时,与正在镇办公室电脑前忙碌、两年前考进这个镇的一位大学生村官,进行了一次简短的对话:

“你的岗位是村干部,平时到农村院坝和农民家里去的时间多不多?”

“平时没去,只是外地有人来参观村里的人居环境整治时,我作为解说员,到一些院坝去走过。”

“认识农民多不多?”

“只叫得出本村村干部的名字,农民的名字叫不出几个。”

“啥时撒谷种,啥时种玉米,啥时挞谷子,你知道不?”

“只知道大概季节,具体时间不知。”

重庆日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乡镇的“三门”干部中,像她这样对农村、农业、农民了解不多的年轻干部,不是个别,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在乡镇,甚至还有一些专业部门的干部,对自己部门的专业知识都不了解。有一位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告诉重庆日报记者,该服务中心的干部中,有一大半不懂当前新的农业科学技术。

“三门”干部并非都是才进乡镇门,有的已有几年、甚至10余年的“工龄”,但对“三农”都还是一知半解。

这是为什么?

因为这批干部自进了乡镇的门后,具体做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时间并不多,到农家院坝、田坎上去与农民打交道的时间很少。由于他们有文化、懂电脑,因而大多被安排去干写材料等在办公室里干的工作了。

“三门”干部需要补上“三农”这一课

“2017年4月,镇党委作出一个决定:将27名‘三门’干部,分批放到村里去作第一书记,让他们在田坎上和农家院坝去补上‘三农’这一课。”廖兴元说,首批14名年轻干部于当月底就到了14个村上任。

7年前,王云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后,作为选调生,被安排到三汇镇工作,是一位从家门进学校门再进单位门的“三门”干部。

几年里,王云的工作主要是在镇信访办和纪委,几乎都是在办公室里,很少有时间到村里。“虽然当了将近7年的乡镇干部,但我连什么时候栽秧挞谷,什么时候种玉米都搞不准,连农民说的一些话也听不懂。”她说。

这次镇党委安排她到元寨村作第一书记,要求每周必须有两到三天到村里去工作,并直接到田坎上、农民家里去解决农村问题,现场指挥农村工作。

8个月下来,王云的脸虽然比以前黑了,但却知道如何与农民打交道,知道如何干好农村工作了。

“补上‘三农’这一课后,我不仅对农业农村有了较深的了解,也增强了干好农村工作的本领。”王云说,而最大的收获是,与农民建立起了感情。

村里有一位老上访户,王云在镇信访办工作时就认识他,也打过不少的交道。“以前与他打交道时,我只知说一些政策上的官话,没有从感情上进行沟通。因而,工作总是做不好,这位上访户也总是不断地上访。”王云说。

现在到村里后,王云主动到这位上访户家里,为其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从拉家常开始,慢慢地进行沟通,从而建立起感情。如今,这位村民不仅不上访了,而且每次王云去,都要热情地留她吃饭。

“补上‘三农’这一课后,我才理解到,不懂农业农村,不理解农民,就干不好农村工作。”王云说,因为,干部要懂农业才在发展上有发言权,要与农民有共同语言,才能有沟通。

目前,“三门”干部需要补上“三农”这一课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不少乡镇的重视,并在采取措施,把“三门”干部放到田坎和农家院坝去“补课”。而补上这一课,也是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的重要保障。

责任编辑:ERM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