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消息,她的一举一动,总能吸引无数眼球,在很多人眼中,她不止代表她自己。今天大唐集团内部人士透露,大唐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李小琳正式宣布退休。从北京供电局、华北电管局、能源部、电力部到中电投,再到大唐,她在退休感想中说,已经在行业工作35年(10年公务员、25年国有企业)。这几乎就是改革开放后电力行业发展史的全过程了。
改革风起云涌
“这份电力情缘,要追溯到我童年时,到边远山区,看到山区的孩子们点着煤油灯读书,内心非常震动。从那时候,自己就发心要做一名光明的使者,要做光明的事业。后来,读大学我选择了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
毕业以后,先后在北京供电局、华北电管局、能源部、电力部做了10年公务员。尽管这10年间,我国的电力工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到90年代初期,全国仍然有28个无电县,大约1.2亿人口用不上电。
改革开放、电力先行,国家需要引进外资加大电力建设,当时的电力部决定成立一家电力企业,进行境外投融资。1993年,我受命创业,在内地香港两地奔波筹建中电国际”。(摘自《李小琳退休感想》)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电力供应紧张的状况越来越严重。很多30岁以上的人士应该还有小时候家里停电的记忆,当时缺电的并不仅仅是边远山区,东部经济首先发展起来的地区也很缺电。
要加强电力供应,就需要大量建设发电厂,但国家没有那么多钱。于是从1987年“国发111号文件”开始全国性集资办电,直到2002年五号文件出台,电力体制改革启动。
有人评价集资办电,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调动了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电力装机从1987年的1亿千瓦到2006年的6亿千瓦实现历史性大跨越,还为下一步的电力体制改革打下了基础,厂网分开使发电侧市场化,是电力工业管理体制的根本性改革。
李小琳就承担了去内地之外的资本市场融资的任务。
1988年获清华大学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工学硕士学位后,她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任访问学者。
美国的两年访问学者经历,李小琳感叹如同脱胎换骨。她给当时的电力部长呈报告称:“国家发展需要电力先行,但尚缺资金,资金缺口至少2000个亿,建议在境外成立一个受法律保护的规范的公司,即成立‘正规军’,把国际上大的基金、财团吸引到我们这里,参与中国的电力建设。”
这一建议最终得到了电力部的肯定。1994年初,经国家经贸委和经贸部批准,电力部独家投资在香港注册成立了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电力行业在境外的融资窗口。李小琳被从国际合作司经贸处处长的位置上抽调出来,负责公司的筹建。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成立了中国电力投资公司和中国电力国际公司,李小琳出任公司总经理助理。1998年,她被推上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的岗位。
2002年底第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后,中电投成立,李小琳出任副总经理之职,后同时担任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电力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及澳门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同年,中电国际成功收购了澳门电力6%的股权。这是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后,境内发电公司实施国际并购的第一个成功案例。
也是这一年,中电投资集团公司成功发行了30亿元企业债券,又创下了电力体制改革后的一个第一。
2003年底,在她的直接领导和筹划下,中电国际走上香港红筹股上市之路。直到2004年10月15日,中电国际旗下中国电力终于在香港主板市场上市交易。
那时,香港各大媒体刊登的一幅照片中,被昵称为“红衣美人”的李小琳正在接电话。接电话的那一刻,正是李小琳进入香港联交所的前一分钟。
电话里说,李总,今天大市不好。李小琳镇定自若地回答,“基于我国的经济形势,基于我们电力的形势,基于我们母公司强有力的支持,我们一定会给股东一个满意的合理的回报!”说着,李小琳举起了手。香港报纸把她这个手势解读为“股市升”的好彩头。那天在大盘唱跌的情况下,中国电力涨了17%。这一幕,现在想想,都有些让人激情澎湃。
2005年3月起,李小琳任中国电力副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及执行董事。2008年1月任中国电力董事长。
生逢大时代,时势造英雄。从那时起到现在,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大背景下,电力行业开始在快车道上飞奔。不仅彻底解决供应不足问题,而且质量也大大提升。电源结构逐渐发生巨变,从煤电和水电为主,逐步过渡为煤电、水电、新能源、核电等多元化格局,清洁能源发电的比重越来越大,电源结构逐步优化。主要电力企业的规模、效益、技术实力、管理水平早就不可同日而语。
“2003年之后接掌企业,领导中电国际、中国电力、中电新能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将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感所悟,运用于企业管理实践。
到我15年离开的时候,企业资产1千7百多亿,盈利良好、财务稳健、资产优良、势头迅猛,经过种种严格的审计,企业、个人清白干净,许多领导和同志们都知道,这个企业,在业界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美誉度”。(摘自《李小琳退休感想》)
重组跌宕起伏
“面对曾经的、人生一次猝不及防的急转弯,纵使对付出青春年华20年,创业治业每一天的企业,情感上有所不舍,因为心中坦荡,我学会了面对与接受,学会了调整和改变。
最后,感谢大唐。这是我在行业工作的最后一站。感谢大唐这个集体,像宽阔的大海接纳包容了我,给了我安全,给了我温暖,给了我继续的动能,给了我转换的港湾”。(摘自《李小琳退休感想》)
“来到大唐,与同志们一起共同努力,完成了大唐环境的成功上市,组织了大唐国际的资本重组,策划完成了国际化发展战略与重大项目发展”。(摘自《李小琳退休感想》)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在电力短缺时期,引入资金和竞争,激发生机和活力,电力实现了供需趋于平衡,再到现在的大部分地区电力供应富余,电力行业改革发展真是沧海桑田。而如今电力装机逐步饱和,同一行业内已有多家定位相同或相似的央企,电力行业开始进入重组的新阶段。
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以来,从原来189户央企起步,一直将推动央企之间重组整合,作为加快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重要工作。十八大后,央企功能界定分类基本确定,在分类改革完成的基础上,按照“成熟一户、推进一户”的原则,央企再次迎来重组潮。
2015年,中电投和国家核电重组完成后,作为原中电投集团的“三号人物”,李小琳的去向在一段时间内悬而未决,引发外界各种猜测。
之前大多数人的猜测是,李小琳已经在中电国际深耕十几年,在此次重组中还是有机会继续有所发展的。虽然中电投当时的董事长陆启洲到龄退休,王炳华担任新公司董事长早有定论,但业界普遍认为,新公司的总经理位置,李小琳还是较为有力的竞争者。
几乎与此同时,一些关于大唐集团、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多家能源央企高层人事变动的流言也频频传出。局面一时扑朔迷离。一直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李小琳,更是在网上爆出“摔门”、“边控”等消息。但很快被内部人士否认。
对于李小琳去大唐,当时业内很多人是大跌眼镜的。李小琳被安排到大唐集团担任副总经理,虽然级别并没有变化,但显而易见,这个安排对于她本人来说,很可能并不是最为理想的,一方面失去了两大集团重组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还不得不离开经营多年的老根据地中电国际。从这份退休感想中,也可以体会到她当时复杂的心情。
从1994年初,电力部成立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到现在,掐指一算,20年间,李小琳其实一直在这里。此刻连根拔起,岂不痛哉。
当时就有资深电力行业人士私下表示,业内外对人事变动的态度和反应,颇让人有世态炎凉之感。他认为,专业干部出身的李小琳,在电力行业工作了几十年,确实做了很多实事,这些不能一概抹杀。
3年后,她退休之际,对大唐的临别之言,应该也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1961年出生的李小琳,今年57岁,还远非老朽,离开国企并非终点,故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