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案台前,年逾六旬的刺绣手艺人刘吉春正忙着赶制一批刺绣用品。吕明 摄 吕明 摄
中新网宁德7月6日电 (叶茂 叶秋云)坐在案台前,年逾六旬的刺绣手艺人刘吉春正和老伴忙着赶制一批刺绣用品,穿针走线间,一幅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图案跃然布面上。
位于福建福安市溪潭镇的芹洋村是一个美丽的千年古村,由于群山阻隔,交通不便,这里保留了纯朴的自然生态和人文风情,刺绣就是其中之一。近日,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与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联合拍摄的大型丛书《摄影家眼中的方志》拍摄小分队实地采访。
他与妻子在村中开办了一家刺绣家庭作坊,制作寿序、龙伞、迎神旗等民俗活动类刺绣用品。吕明 摄 吕明 摄
走进芹洋,村中老街、小巷布置有序,祠堂、水井、渠道错落其间。居住在芹洋村的刘吉春,是家里祖传第三代的手工刺绣艺人。他与妻子在村中开办了一家刺绣家庭作坊,制作寿序、龙伞、迎神旗等民俗活动类刺绣用品。
据刘吉春介绍,最早的时候,是他的奶奶开始学习刺绣。她十几岁就到村里来,后来是他的叔叔接手。现在,他大部分做的是民俗用品。
芹洋村刺绣业远近闻名。芹洋刺绣以女工为主,从刺绣孩儿的虎头鞋、猫儿鞋、狮子帽等起步,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刘吉春清晰地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闽东地区的剧团数量多且十分活跃,对于戏服的需求量也大。当时,全村六成以上的家庭主妇、未嫁女子皆入刺绣坊学艺,芹洋刺绣业十分繁盛。
刘吉春说,那时候的戏团非常多,然而,随着民间剧团的没落,戏服需求量的急剧减少,村里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从事刺绣的人员日渐萎缩。但是刘吉春一直在坚守,一干就是三十余年。
如何在传承的同时,又能让村民获得经济效益?刘吉春在家中开办刺绣作坊,自己设计刺绣图案、尺寸以及颜色搭配;手工活则聘请村中女工,利用闲暇时间来完成。
说话间,刘吉春拿出了一顶他做好的戏帽,从服装到配饰,刘吉春都亲自设计并完成。
手工活则聘请村中女工,利用闲暇时间来完成。吕明 摄 吕明 摄
刘吉春多年来的坚守,守来了“春暖花开”,也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如今,当地的刺绣产品远销海内外,不少村民还靠着刺绣手艺外出发展,在福建、浙江及广东等地开办20多家刺绣手工店。
但是,让刘吉春担忧的是,村里的年轻人离刺绣越来越远。
“工钱很薄,没有那么多钱赚,老年人做一点点,年轻人不做这个。”刘吉春称,他的儿子在外面打工,有的时候会回来一起做。
采访中,刘吉春告诉记者,因为销路尚可,他对刺绣技艺的传承并不太担心,但仍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回归,共同来将芹洋刺绣的技艺创新并发扬光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