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桐庐县近日举办的首届桐君“定三品”中药饮片展会上,制药技师展示中药古法炮制技艺。 人民视觉
规范炮制工艺, 提升饮片质量
中药炮制不可“省人工”(聚焦·探问中药材质量(上))
近年来,中药材质量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中药材质量高低优劣,直接影响中医临床治疗效果。药材好,药才好。如果没有好药材,再高明的中医也难以施展医术。目前,影响中药质量的主要环节有种植、炮制和流通。对此,我们专门派记者进行了调查,从今天起,推出“探问中药材质量”专题报道,寻找解决问题之道。
中药炮制学问大
通过特定的工艺方法,使药材所含的化学成分出现变化,从而产生减毒增效的作用
河北秦皇岛居民石女士被诊断为胃印戒细胞癌四期,在北京一家肿瘤医院手术后出现便血。她跑遍各大医院,吃了各种各样的中西药,大便潜血依然是4个加号(阳性)。绝望之际,她找到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针灸微创肿瘤科主任黄金昶。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你得吃点‘毒药’。”黄金昶说。其实,黄金昶所说的毒药是蟾皮,也就是癞蛤蟆皮。石女士一听,连连摆手,说她肯定吃不下。黄金昶说,蟾皮不是让她直接吃,要经过炮制,好多医院都没有,正巧他们医院有,吃几服就有效果。
石女士按医生要求将烧干蟾10克浓煎,饭后不停地喝,喝了3天就没了血便,检查大便潜血只有一个加号。7天后,她的大便潜血显示阴性,之后一直未见便血。
什么是中药炮制?黄金昶介绍,以烧干蟾为例,新鲜的蟾蜍破血力量极强,能促进出血。经过炭火烧焦后,药性发生改变,却有很好的止血作用。炭火烧焦就是中药炮制的一种方法,能起到减毒和增效两大作用。
斑蝥,药典记载有大毒,经炮制治疗组织肉瘤有奇效。甘遂、大戟、马钱子等有毒的中药,黄金昶在临床上将其变为治疗肿瘤的良药,其中的奥秘就是炮制。
中药炮制,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对经产地加工的净药材进一步加工制作,有火制、水制和水火共制等加工方法,所得成品是中药饮片。
中华中医药学会炮制分会主任委员贾天柱从事中药炮制教学与科研40余年。他说,中药材炮制前后,通过特定的工艺方法,使所含的化学成分出现变化,从而产生减毒增效的作用。川乌、草乌类都含有剧毒成分乌头碱,1—2毫克就可中毒,3—4毫克就可致死,但炮制后乌头碱水解变成乌头次碱乃至乌头原碱,从而达到低毒、无毒。马钱子含有毒性成分士的宁,经炮制后可转变为士的宁的氮氧化物,降低毒性。斑蝥含有斑蝥素,毒性也很大,当用低浓度的碱处理后,生成斑蝥酸钠,毒性降低。
“发汗”炮制法是常用的中药产地加工方法之一,即将鲜药材加热或半干燥后,密闭堆积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向外蒸发,并凝结成水珠附于药材的表面,犹如人体出汗,故称为“发汗”。以“发汗”炮制的厚朴为例,研究发现“发汗”炮制能提高厚朴挥发油量,炮制1周后厚朴挥发油量提高近1倍。采用《中国药典》中浸出物测定法测定后,发现厚朴经“发汗”炮制处理后,浸出物量提升23%。
专家介绍,现代对炮制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的变化,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很少,无法制定规范化炮制法标准,大大限制了炮制法的应用范围,也影响中药临床疗效的提高。
炮制工艺待规范
中药炮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依法炮制,该制的不制,或炮制不到位,制约中药临床疗效的发挥
中药炮制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依法炮制,该制的不制,或炮制不到位,制约了中药临床疗效的发挥。白芍炒制接近焦色,苦杏仁炒成深黄色,其有效成分怎能不降低呢?贾天柱说,中药炮制古来最讲究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古代有“逢子必炒、逢子必破”之说,但现在种子类药材有不炒不破的,也有炒而不破的,也有炒碎后供应的。饮片厂炒后破碎直接供应到调剂室,虽能煎出,但已造成泛油而降低疗效,这种方法不可取。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但是,如今繁琐的炮制过程不断被简化,不按工艺规程生产加工的药材比比皆是。何首乌是临床常用中药,历代以黑豆为辅料炮制,讲究煮熟、煮透。蒸制何首乌很少能达到九蒸九晒的要求,人为减少了蒸制时间。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的炮制工艺须经过多道工序,是附子减毒的重要环节,但产地农户在附子漂洗过程中,为了防止重量减少,漂洗次数严重“缩水”。
“饮片生产普遍存在炮制工艺不规范等问题,炮制程度较难判定,中药质量难以保证。”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肖永庆说。
熟大黄,南方以酒蒸为主,北方以隔水加酒炖者居多。目前大多数中药饮片,特别是加热、加辅料等方法炮制的品种,各地炮制工艺不一,炮制时间相异,所用辅料也不尽相同,对于饮片质量判别存在很大差异。肖永庆说,饮片不可能实现全国统一的规范化生产工艺,迫切需要因地制宜,开展饮片地域性生产工艺的规范化研究,提升饮片行业的现代化水平。
炮制饮片质量参差不齐,原因在于缺乏一套易控、专属的质量评价方法。以根茎类药材加工的饮片为例,按照传统的外观分类方法,应以片大为优。研究表明,现代评价标准中应用的“有效成分”在药材里主要分布在侧根和表皮。其结果是,片形小的饮片“有效成分”的含量高于片形大的饮片。采用异地人工栽培药材加工成的饮片,在外形上要“优于”用道地药材生产的饮片,而其有效成分含量却大大低于道地饮片。根据饮片的外形、色泽、断面等传统经验鉴别方法,缺乏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不能有效评判饮片质量优劣。
“既不能单靠外形又不能简单以现有已知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来判断饮片质量的优劣。”肖永庆认为,评判标准要使二者有机结合,实现传统分级质量评价标准与现代科学质量内涵的协调统一。
炮制加工不可分
中药材产地加工与饮片炮制一体化,既可降低加工成本,又可保证来源,方便监管,有利于让人们吃上安全、放心、有效的中药材
齐村位于河北安国北15里,以加工、交易甘草而知名。在一位加工户的院子里,拖拉机上、棚子下面,都堆放着甘草,有红皮的也有黄皮的,粗细不等、长短不一。市场需要的所有规格等级,他们都能加工保证供货。黄芩村、沙参村、射干村……全国还有很多类似的中药饮片加工专业村。
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和中药饮片炮制密切相连,对某些中药材而言,两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工界限,后来被人为地分离成独立的两段加工工艺。虽然方便了药材贮藏与长途运输,却忽略了药材品质形成的内在规律,割裂了药物品质形成的有机链条,弊端逐渐显露。长期以来,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并未作为单独环节被严格监管,成为目前中药材产业链条中最难监管的环节。
肖永庆认为,中药材异地加工成饮片,不但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药材在储存、运输过程中的变质损耗和成分流失,严重影响饮片的质量。不少中药可以直接在产地加工成饮片,有的可以鲜切后再干燥,有的可以干燥至适宜含水量再进行切制。例如,天麻不易润透,切制后片型差;苏木鲜药材不易干燥,干燥后难以切制,润制过程易导致有效成分损失;甘草鲜品易切制、性状好,干燥后纤维不易切断、性状差,润药易导致有效成分损失。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饮片专委会理事长任玉珍说,《中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有产地加工的品种64种,如干姜、山药等,在药典标准来源项里均有相应趁鲜加工描述。中药材在产地直接加工成饮片,符合中药行业的发展趋势。《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产地“趁鲜切制和精深加工”。因此,趁鲜加工的品种范围应逐步扩大。
肖永庆认为,中药材源头加工是中药材品质保障的重中之重。中药材产地加工与饮片炮制一体化,既可降低加工成本,又可保证来源,方便监管,有利于让人们吃上安全、放心、有效的中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