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之藩王、清之八旗,一直是为大家所诟病的明清两大弊端,那么面对这些弊端当时朝廷就没有发现,没有什么作为吗,任由其成为国家巨大的财政负担吗?
(资料图)
今天贫道就以这两大弊端中的明之藩王来说说这件事。
其实明朝面对藩王弊端,也进行过一系列补救措施,诸如允许宗室子弟参加科举考试等,但效果不怎么样。
首先我们以明朝的藩王制度弊端如何形成来说说。
明朝藩王制度的弊端自然是起于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了,明朝的藩王有个特色,那就是可以世袭罔替,而且待遇之高也是历代罕见,史书上都评价朱元璋是“亲亲之谊笃矣”。
藩王的待遇具体如下:皇帝的嫡长子立为太子,其余诸子皆封为王,年长建藩就国,称为藩王或亲王。亲王嫡长子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诸子封郡王。郡王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授长孙,诸子授镇国将军,孙授辅国将军,曾孙授奉国将军,四世孙授镇国中尉,五世孙授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授奉国中尉。
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八年明太祖朱元璋重新改定岁赐禄米标准:亲王岁给禄米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一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中尉三百石,奉国中尉二百石。
除去这些世袭罔替和高标准待遇之外,藩王的婚礼、丧事、造宫、营圹,及其仪仗、校尉、王府官员等,也全部由朝廷来供给。
通俗来说,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藩王制度,对于自己的后世子孙待遇是相当好,是从出生到成年再到死亡中间任何事情,都由朝廷给你一条龙服务包进去了,这待遇简直是做梦都可以笑醒。
藩王待遇如此如高,也难怪在后世成为朝廷的巨大负担,但是大家似乎忽略了一点,最初明太祖朱元璋构建的帝国,藩王本并非只是坐吃等死的存在。
明太祖朱元璋如此这般设计,是开国以后鉴于唐宋皇室式微,却无藩王拱卫的旧事,所以给予了藩王很高待遇的同时,还给了很大的权力,给了其镇守一方的责任,以期藩王来供卫中央朝廷。
像明初的九大塞王,就是负责镇守边境抵御蒙古南下的,这些藩王享有当地军政大权,可以最大程度上集合资源,不只是可以抵御蒙古南下,还可以起到开疆拓土镇守一方的效果。
也就是说朱元璋的想法是藩王要镇守一方,承担起守土的责任,必要时候还可以供卫中央朝廷,所以给予高标准的待遇也是无可厚非。
但计划往往是不如变化的,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以后,藩王并没有起到供卫中央朝廷的作用,反而率先要了朝廷的命。
当时九大塞王之一的燕王朱棣,援引《祖训》中的“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这句话,以清君侧的名义起靖难之役,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赶下皇位,自己成为皇帝,是为明成祖朱棣,帝系由懿文太子朱标一脉转为老四朱棣一脉。
朱棣上位以后,为了避免后世有藩王效仿自己,再掀起一场靖难之役,所以朱棣对于父亲朱元璋的藩王制度进行了大改。
朱棣先是通过各种方法,剥夺了诸王的三护卫兵权,将洪武时期拥有兵权的十三个藩王中的六个削去三护卫兵权;后来的仁宣二帝在位时期,将其他藩王兵权陆续剥夺,从此藩王没有了兵权。
藩王没有兵权不重要,重要的是藩王连参政权都没有,是朝廷重点防范的对象,行为受到了种种限制,宗室不得干预地方行政、不得与勋贵联姻、不得随意进京奏事,甚至日常活动也限定在就藩城市中,连出城扫墓都要预先请示朝廷。
而且不得出仕、参与国事、从事四民之业,如此这般,宗室子弟实际上成为了不耕而食坐吃山空的寄生虫。
从这里可以看出,明成祖朱棣对于藩王制度是彻底阉割其兵权,将其变成坐吃山空的废物,免得威胁自己的统治,但并没有将其弊端彻底改变,因为朱棣不想废除藩王制或者大改其优待制度,免得落得一个不孝名声。
但无疑朱棣这么一改,将藩王变为被圈养的高级动物,苦得是后世皇帝,到了明朝中后期,宗室人口众多,正德时达到3000人,万历二十二年达到60000余人,至明亡时多达20万;宗室成员越来越多,造成了朝廷巨大的财政负担。
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高高在上的亲王和近支宗室依旧可以享受锦衣玉食的生活,但血缘疏远的底层宗室成员状况就大不如从前了,禄米微薄还说,还经常遇到折钞和拖欠情况,贫穷的宗室成员甚至是“年逾三十不婚,暴露十年不葬”。
关键是明庭还规定宗室成员不得出仕和从事四民之业,这样一来,宗室成员连谋生的路都被限制死了。
朝廷不愿意给这些宗室成员的禄米之类的待遇,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才准许宗室成员通过科举和岁贡入仕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以减轻国家的负担。
其实早在明孝宗弘治十六年,就有人提议,让宗室子弟进学,与儒学生员一体参加乡试和会试,中进士者,除授王府官。但礼部以祖制未有先例,没有批准,说白了还是害怕动了祖制,被人骂的狗血喷头,就跟朱棣不敢废除藩王优待的道理一般。
到了万历皇帝在位中期,宗室问题越来越严重,明庭才准许宗室之中除将军、中尉外的宗室子弟,有志于科举者,可与一般生员同场应试。
之后又陆续放宽限制,宗室成员中将军和中尉皆可与生员一同应试。到了此时宗室成员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了:一是世袭罔替的路子,仍向朝廷请给封爵;二是科举入仕,考中后放弃世袭爵位,由吏部任官。
但讽刺的是,明朝的宗藩开科历时近半个世纪之久,但宗室成员考中进士者寥寥无几,等于是明庭对于藩王制度弊端的补救并没有什么效果,本来期待他们通过科举自谋生路,减轻朝廷的负担,没想到却是效果为零。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明朝允许宗室成员科举考试之时,宗室成员已经在温柔乡中享受了二百多年,一代又一代的传递之下,多是好吃懒做之辈,指望他们可以痛改前非,通过科举一飞冲天,无异于是不现实的。
最后再说说宗室成员不参加科举,平常是如何学习的呢?
明太祖朱元璋非常重视对诸王及其子弟的教育,设置藩王分封制以后,就在各王府设教授,辅导诸王,使之明白道理,讲究礼仪。
正德十五年朝廷下令,各王府建立了宗学,用来教导宗室子弟,称为“宗生”。宗生要学习《四书》、《五经》、《史鉴》、《性理》还有《皇明祖训》、《孝顺事实》等书,考试合格以后,才可以向朝廷请给封名,取得一个爵位。
通过宗学考试,这可能是明代宗室成员获取爵位的唯一考验了,而这个考验很简单的,由此可见明朝宗室成员的待遇之高,但正是这种温柔乡,使明朝宗室成员多为废人,以至于南明四位藩王出身的皇帝,不说力挽狂澜光复明室,都没有一位皇帝做到守住南方半壁江山,由此可见明朝藩王制度之失败。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