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将于1月8日至10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进入2018年之后,中国迎来的首位外国元首。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员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用信心、改革、超越、对接、挑战五个关键词对此访进行了预测和解读。崔洪建认为,马克龙即将来访,提升了中法、中欧关系发展的信心。他表示,马克龙在法国国内的改革提振了法国人的信心,十九大以后,走进新时代的中国同样愈加自信。马克龙在2018年的首访,让人们有理由期待两个大国之间信心的会合和连接,并以此带动中欧关系的发展。
4日下午,在察哈尔学会2018中法·中欧论坛上,多位来自外交、国际关系、法国文化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畅谈新时代的中法、中欧关系,对马克龙总统来访的重要性进行了阐释。
以“改革”为使命的马克龙遇见改革中的中国 期待更多“共同语言”
崔洪建指出,法国社会的信心源于改革。马克龙的改革会为欧洲带来希望。十九大之后,中国迎来新一轮改革开放。相信马克龙到了继续改革的中国,会体会到改革的艰难和伟大。两个处于改革进程的国家,会有更多共同话语。中法应加强政治互信,共同促进全球化,维护自由开放的全球经济。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欧洲研究中心主任,前驻中非共和国大使孙海潮指出,中法两国有着良好的关系基础。法国是西方大国中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从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到共同举办文化年,中法关系中有许多开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先河的“第一个”。
孙海潮说,马克龙上任后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使我们重新看到了一个活跃的法国。中国致力于建设小康社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法国致力于欧洲起飞和法国振兴,两国都主张国际秩序民主化。中法在改革上有许多共同语言,合作前景非常广阔。
“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中法、中欧合作的新着力点
中国波兰友好协会会长,前驻阿富汗、印度、意大利、波兰大使孙玉玺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可以作为中法、中欧合作的新着力点。中欧之间,“一带一路”成果最突出的是中欧班列。如今,中欧班列已经开行7000多次,85%到90%的回程班列也能保证满厢,运营成本在下降,越来越走入正轨。坚持互联互通、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一带一路”倡议,令中欧合作前景越来越广阔。
据报道,法国经济部长勒梅尔在2017年末参加莫斯科举办的法俄经济财政与工商业委员会会议时表示,法国希望经由俄罗斯,建立连接欧洲与中国的贸易“主干道”,作为对抗日益不确定的与美英两国贸易关系的方式。崔洪建指出,中俄欧贸易主干道的构想很大程度上受到“一带一路”的启发,如果马克龙此访能够令中法达成战略对接,将为双方未来合作奠定良好基础。
与会的全国政协委员、中联部原副部长于洪君指出,应该以“一带一路”为主要抓手,以中欧班列为重要引擎,全面拓展中国与整个欧洲的务实合作进程。中国外文局外籍专家Julien Buffet表示,“一带一路”会彻底改善中国与欧洲之间的关系。这也使得马克龙开始以一种全新的全局观念看待与中国的关系和合作。这种合作将为全球治理开辟新的道路,在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给出创新的答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贺文萍指出,中法、中欧之间应凝聚在全球治理方面的共识。她表示,马克龙提出要重塑欧洲,建设更加强大的欧盟,这与“一带一路”理念相一致。中法两国在推进全球治理和全球化方面可以找到共识点。同时,中法在第三方的合作。中法在非洲方面的第三方合作可以起到带头作用。中法在欧洲的合作基础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医疗等方面,中法应向世界发出正能量的合作信息,超越中法双边、甚至亚欧两个大陆合作的层面,为世界带来正能量。
超越经贸合作 促进两个伟大文明的交流互鉴
崔洪建指出,中法关系、中欧关系面临着超越。欧洲去年的民粹浪潮,在法国以马克龙的胜出而结束。今后,中法、中欧要超越简单的经贸关系,经贸是基础,但不是全部。中法两国是两个伟大的文明国家,要开拓在文明领域的交流互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前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指出,中国语言教育方面还应更加重视法语,培养相关人才,跟上形势需要。同时在媒体交流方面也有发展空间。
回溯中法关系五十多年的历史,法国是第一个和中国拍摄彩色故事片的国家,是与中国开展文化合作、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开展核能合作的第一个西方国家。于洪君表示,相信这次马克龙总统来访一定能推动中法关系迈上新的台阶,使中法关系继承传统,发挥优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现更大范围的,更高层次的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