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童道驰指出,要把党的建设贯穿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全过程,以党建引领发展,推动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互促共融,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三亚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打造新标杆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高度融合,三亚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路——党建这根红线贯穿。机制创新、制度创新、措施创新……一系列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不仅解决了党建规范化、有效性的问题,更紧紧抓住“信仰”这把钥匙,锻造基层堡垒的“引领感”,提升组织生活“仪式感”,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聚合力,增加获得感
如何使党建工作在三亚这片极具经济活力的土地上根深叶茂,一直是三亚孜孜不倦探索的命题。
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网格管理圈和党建活力圈。整合政府、群团、市场、社会资源,在党建服务中心站点全覆盖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基层公共服务多元供给,这些都是三亚又一次探索城市党建新模式,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凝聚城市发展新动能的新举措。
有温度,凝聚人心强磁场。“我是一名孤寡老人,长期卧病在床。自从有了‘长者饭堂’,每天有志愿者送饭到家里,时不时有天涯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打电话过来问候……吃得放心,也开心。”现年84岁、居住在天涯区儋州村社区的孔学珍对记者说道。“长者饭堂”也成了周边老年人群体的“网红”,大家纷纷来此“打卡”,干净、实惠、方便,成为众多老年人点赞中的关键词。三亚首个区级党群服务中心——天涯区党群服务中心开设的“长者饭堂”让众多社区老年人倍感幸福与温馨。
有磁力,聚力社会治理。“以前,个人申请低保户,先要向村委会提交申请初审,再到区民政局审核,然后再由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到现场复核,全部流程走完得半个月左右。卓达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后,个人向村委会提交申请,再由卓达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审核即可,办事流程精简,办事时间压缩至一周。”吉阳区民政局局长朱贺强说,110个大项、210多个小项的民生事项做到“一网通办”,群众从“至少跑一次”到“只跑一次”,实现了服务群众“零距离”。
有活力,注入城市发展新动能。让群众心中的伙伴、邻里成为搭把手的办事人,网格管理更精细。崖州区南山村、水南村等5个村(居)的百姓办事将不再“多跑路”,只需到崖州湾科技城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就可以“一站式”办结。无论是崖州区首个大社区——崖州湾科技城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还是正在建设的海棠区龙海大社区服务综合体,促进需求在网格发现、资源在网格整合、问题在网格解决,实现联系服务群众“零距离”。
29个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遍地开花的党群服务中心将为群众解决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全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三亚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打破传统条块分割、封闭运行的工作模式,推动各级各部门横向纵向的齐抓共管,各领域各行业积极融入,党员群众共同参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基层治理新格局。
添动力,增强引领感
经济最活跃的地方,也应是党建最有力的地方。园区是海南自由贸易港贸易投资政策的重要承载地,也是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新高地。把推动经济发展作为党建的重要任务,搭建企业合作平台,促进企业“抱团发展”、“借力发展”、“融合发展”,形成“红色商圈生态”。
做精。第一个无人超市、第一个户外灯光足球场、第一个电影院、第一个园区循环公交等多个“第一”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在崖州湾科技城,“党建+”增强引领感,更新你的想象力!“契约”党组织、“融城计划”、“筑城计划”、“强城计划”,推进科技城理事会,搭建园区共治和社会参与的公共民主协商议事平台;“党建+”增强引领感仪式感,打造“习语客厅”“党建书吧”“共享健身房”“九人制足球场”等“N”点党群服务中心;广泛开展“幸福生日会”“电影沙龙”“亲子艺术沙龙”“诗歌朗诵”“读书分享会”等活动,接得住、管得好,推动服务人才能力升级,推进党建、政务、服务融合相促,实现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的有机统一。
做优。一个党支部,串起了楼宇和楼宇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推进“支部建在项目上、党旗插在工地上”党建工程;开展“一支部一特色”、“一党员一闪光”等创建活动;积极协调解决园区人才“就医难”等问题;建立园区企业“大党委”,搭建“大党委+”协同型党建工作模式,三亚中央商务区在引领发展、整合资源、提升水平方面下功夫,在服务党员、服务人才、服务企业上做文章。“暑期最高客流量达到4万人,比往年春节期间的客流量还要多。”目前三亚国际免税城已经成了游客打卡“景点”之一,日均客流量在三万人左右。已完成项目建设前期地质勘察、测量等准备工作的海棠湾免税城党群服务中心将满足“一站式”服务和党员群众开展活动需要,成为展示三亚国际范的“红色”窗口。
做强。“天下事莫不成于才”。强化顶层设计,用制度保障编制、就医、子女入学;聚焦自贸港建设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发展需要,围绕全市十大产业发展实际,高端人才、团队、项目一起引进;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通过产权划转、购买等方式于科技城内建设了4处889套人才公寓;中央商务区申请50套人才周转房,解决人才住房之忧;积极培训遴选:加大本地人才培养力度,全力营造人才及其家人的“归属感”。
做新。在商业风情街设立“党群服务中心”,在街区公园建设“党建服务站”,在城市公园、旅游景区等设立党员志愿服务站、党员值班岗、党员先锋岗……为游客提供观光消费、体验民俗、感受民宿等旅游新体验,将旅游产业链有效延伸至城市社区。三亚依托现有的22个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设党群服务站,构建五级党建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一张网、全覆盖、心连心”,不断提升基层旅游环境治理能力。
做好城市治理服务“加法”,三亚走出一条新时期城市基层治理的新路子。
增活力,增添幸福感
顺应城市基层党建新情况、新要求,始终聚焦工作重点,定向精准发力,大胆探索创新,找准“关键定位”,狠抓支部规范化这个“关键单元”,办好民生事务“关键小事”,让村民迈向小康的底气更足。
“我们店共有33间客房,只要是节假日,房间几乎‘爆满’,很多都是住过的客人介绍过来的,也有一部分是看到新闻报道后慕名而来。”谭中仙说,开起民宿后,依靠亚龙湾景区和玫瑰谷景区的效应,民宿年收入超过百万元,真正吃上了“旅游饭”。
目前,博后村已有民宿34家可提供客房1000余间,入住率整体达到85.4%。2019年集体收入56万元,村民年均收入从2016年9700元增长到24520元。博后村,又“火”了!在这里,红色基因让博后村亮出新气质,党建工作的“软任务”变成“硬指标”,村干部和村民之间没有“糊涂账”,更没有“隔心墙”;在这里,红色力量让博后村美出新高度,党建统领、民主管理、多方监督的村级治理架构,成为博后村乡村振兴路上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如今的博后村,人气“聚”起来了,消费“火”起来了,夜晚“亮”起来了。
从博后村看三亚如何用信心和智慧解锁美丽乡村的“小康密码”——
三亚向全市92个村选派283名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始终把人的因素放在重要位置来考虑,吸纳各类人才大施所能、大显身手。
率先启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指挥体系建设;建立月走访调研制度,对92个村不定期抽查和反馈通报;加强电视夜校管理和乡村振兴工作队等日常管理督查;推行机关党建工作网格化管理,形成“1+8+X+N”即市委直属机关工委牵头抓总,将19家国有企业整合成8家集团公司,指导同步成立党委,推进国企改革和转型发展;优化公立医院党组织设置,指导3家公立医院成立党委,市属医院均将党建工作写入医院章程。
三亚结合机构改革,新建和撤销一批党组、工委,新设立市卫健委、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党委2个市管党委;建立农村软弱涣散党组织的“4+1”指导帮扶机制;健全市委牵头抓总、组织部门负责推进、各党委(工委)组织落实、基层党支部具体整改的“四位一体”责任体系;运用“1234”工作法,规范资格联审程序;《城市基层党建助推全域旅游发展的实践与探索》案例获评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最佳案例;《三亚“大党建”提升旅游监管效能》案例入选第六批海南自贸区制度创新案例,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三亚经验……
“党建+”创文、重点项目、生态环境保护……一个又一个温情的党建模式,引领三亚治理创新的路径。
一个个创新理念,点燃了党建工作新活力。党建实起来了,城市活起来了。穿行在三亚的每一个角落,迎面吹来的阵阵清风就像一面镜子,不断折射出三亚努力当好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排头兵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