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第12个“双十一”,各路商家又开启了新一轮大促活动。作为疫情以来最大消费季,“双十一”点燃了全民消费热情,是中国强大消费能力的一个缩影,展现了中国市场活力和消费强劲复苏的态势。
近年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比较优势逐步显现。中等收入群体及新生代年轻人、低龄老年人成为消费扩大和升级的强大动力;各类新兴技术快速发展,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数据等新要素成为消费市场创新的重要动力。居民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特征。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全面促进消费”。以强大消费市场为支撑,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对畅通经济循环、形成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将起到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十四五”时期或者更长时间,我国消费市场将出现三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变化。
一是消费市场规模有望跃居世界第一。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1万亿元,接近排在首位的美国。随着“十四五”居民消费的持续增长,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将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强劲动力,也将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服务的巨大引力场。
二是服务消费将成为居民消费的主体。2019年,我国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比重已达45.9%,预计“十四五”期间服务消费比重将突破50%。服务消费作为居民衡量获得感和满意度的主要关注点,将对提高相关服务供给体系的适配性起到重要导向作用。
三是城乡消费差距有望降到改革开放以来最低水平。2019年,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缩小到2.1倍。随着“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加快以及共同富裕的扎实推动,预计农村居民消费将延续较快增长势头,与城镇居民的差距有望降低到2倍以内。这将为城乡融合的经济良性循环奠定坚实基础。
全面促进消费,未来应从四个方面完善政策体系。
首先,提高居民特别是中等收入群体消费能力。加强数字素养教育培训,促进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健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以鼓励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为导向,扶持中等收入群体“后备军”向上跃升。
其次,建立适应消费升级的多元化供给体系。大力发展既满足人民生活质量改善需求,又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的服务消费。进一步放宽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准入限制,支持社会力量增加有效供给。促进商品消费升级换代,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扩大中高端移动通信终端、智能家电等消费。
再次,完善放心、便利、安全的软硬件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建立健全小额诉讼救济机制,扩大举证责任倒置适用范围。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用评价结果应用。加快布局和建设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提高城乡消费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网络化水平以及配套连接和利用效率。
最后,完善市场治理的基础性制度。推进标准体系建设,支持具备能力的行业协会、产业技术联盟牵头制定满足市场需要的标准,加大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引用标准的力度。加强新型消费领域的立法规范。在坚持包容审慎原则、坚守安全质量底线的基础上,完善政府部门内监管流程再造和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健全多元主体参与的共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