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用30年时间解决了数亿人的温饱问题,这样的经验值得全世界借鉴。”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简称世粮署)执行干事戴维·比斯利20日在北京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希望进一步与中国合作,将中国减饥经验推广到全球。
比斯利于今年4月开始担任世粮署执行干事一职,19日开始的北京之行是他上任后第一次访华。期间,他与中国政府官员会面,并出席了相关企业活动。
“我此行的首要目的是向中国表达谢意,感谢中国使本国人民摆脱了饥饿,并长期与我们合作,致力于减少全球饥饿人口。”比斯利说。
世粮署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道主义援助机构,致力于抗击全球饥饿。中国曾是世粮署的主要受援国之一。如今,中国以占世界不到9%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人口,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目标两大“减饥”目标,并成为了世粮署的重要捐赠国之一。
比斯利说,从受援国到捐赠国的变化,充分说明了中国在减少饥饿和贫困方面的行动是切实有效的,他相信中国在2020年一定能实现消除贫困的目标。
与此同时,中国近年来不断向全球受贫困、灾害、战乱等困扰的地区提供粮食、资金、技术等各种形式的援助。
“这一切都证明,中国在抗击全球饥饿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比斯利说,中国减少饥饿的成功经验值得全世界借鉴,世粮署将继续发展与中国的伙伴关系,加强合作,将中国的经验介绍到全球。
当前,全球粮食安全面临新的挑战。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9月发布报告称,受地区冲突和气候变化影响,2016年世界食物不足人口总数估计已从2015年的7.77亿增至8.15亿。
“冲突与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加剧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世粮署要做的不仅是为饥饿的人们提供食物,更重要的是帮助当地建立稳定的社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粮食系统。”比斯利说,世粮署希望搭建国家间沟通合作的平台,使粮食成为实现和平的桥梁。
他表示,中国通过向受困地区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帮助当地发展经济,提升人们的健康状况,改善人们的生活,这一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正是世粮署积极寻求与中国合作的原因所在。
“虽然这是我上任后第一次来中国,但我很快还会再来,因为我们的合作空间很大、机会很多。”比斯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