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随着最后一炉炉火熄灭,重庆钢铁集团(以下简称重钢)彻底结束了在重庆主城大渡口区的钢铁生产。百年闪耀的钢花不再,轰鸣的轧机无声。大渡口这个曾经长江中上游最大的钢城,开始步入“后钢城”时代。从老钢城到新兴产业区,大渡口只用了5年时间。
重钢前身为张之洞创立的汉阳钢铁厂,1938年迁渝,重庆钢铁工业自此萌芽。1965年,大渡口因服务重钢而正式设区,重钢及其关联企业由此快速发展。高峰时期,大渡口区工业企业近1300户、工业总产值达350亿元,税收占重庆市比重近6%。
重庆市大渡口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徐晓勇介绍说,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驻大渡口区企业陆续破产、搬迁、调整。特别是重钢环保搬迁,带走绝大多数关联企业,搬走了大渡口近50%GDP、50%工业产值、30%财政收入。大渡口区面临产业空心化难题,再造支柱产业成为最为紧迫的发展任务。
图为重钢搬离后的大渡口环境日益改善。
“环保产业”成经济新增长点
在徐晓勇看来,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区,大渡口有着自己特殊的历史背景,区域面积小、土地要素有限,加之环境保护要求,大渡口已不能承接粗放型企业及对土地需求量要求较大的工业项目,必须选择有比较优势、技术依托,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现代产业。在反复研究比较基础上,大渡口把节能环保、信息服务、生物医药、文化休闲旅游“四大新兴产业”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导产业进行培育。
位于大渡口建桥园区的重庆三峰环境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目前已是国内垃圾焚烧发电领军企业,总资产达90亿元,在全球80多个城市建立96个垃圾发电厂,日均处理垃圾10.1万吨,2016年营业规模达28亿元。
“我们这些年累计处理生活垃圾2200万吨,相当于一座6000万人口超级城市一年的垃圾总量。”三峰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垃圾焚烧发电,残余有害物质不到3%,每吨垃圾有效利用的节能减排效果相当于14棵树。“这些年总发电量达到65亿度,作为清洁能源被社会再利用。”
以三峰集团为龙头,目前大渡口环保产业已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建立的重庆市环保科技产业园被命名为“国家环保产业发展重庆基地”。中渝环保化医污染治理、重庆E20环境平台、特瑞新能源电池等63家环保企业相继落户大渡口,预计2017年全产业营业收入达58亿元。
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新兴产业聚集发展
徐晓勇说,在重庆全市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格局下,大渡口确定了四个产业方向,并在产业方向上“再聚焦”,避开“红海”,找准细分市场和领域,例如信息产业方面,制造业聚焦安防专业设备,服务业聚焦产业互联网等,力求通过差异化竞争打造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
如今,以全球最大的安防设备企业海康威视为龙头,以重庆移动互联网产业园为平台,大渡口聚焦产业互联网、智慧城市领域的相关制造和软件企业。依托大渡口周边的陆军医科大学和重庆医科大学及其相关附属医院,以重庆精准医疗生物科技园、西南生物科技园等为平台,大渡口聚焦IVD(体外诊断)领域,发展IVD诊断试剂和设备、第三方检测等产业。
在文化休闲旅游产业方面,突出融合大渡口区独特的工业文化、义渡文化、民间工艺文化等文化遗产,以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马桑溪古镇、石棉厂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具有带动性的文化旅游项目为载体,大渡口区逐步布局创意体验、运动休闲、民俗风情等都市休闲项目,以点带面驱动文化休闲旅游业发展。
徐晓勇称,力争到到2021年,大渡口地区生产总值达270亿元,节能环保、信息、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分别突破180亿元、60亿元、50亿元,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突破10亿元,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0%,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65%,初步构建起支撑区域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真正使大渡口成为“产城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