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农村清朗消费市场环境(话说新农村)
激活农村消费,要靠常态化机制净化市场,引导健康消费需求,提升农民消费上的获得感
扩大消费,最大的潜力在农村。数据显示,农村居民消费潜力持续释放,今年上半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0.5%,增速高出城镇1.3个百分点。
消费红火背后,问题不容忽视。在西部某县一个贫困村走访,全村只有一家便利店,走进店里,一些商品似曾相识,“金龙鱼”标成“金龙油”,“旺仔”成了“旺奶”,“山寨”商品不少。这些年来,类似现象频频曝出,一些农村假劣商品傍名牌,名称相近、包装相似、以假乱真,令人防不胜防。西部某市发布的一项消费调查报告显示,农村商超假货问题严重,有66%的用户在乡镇线下超市买过假货,其中食品占一半以上。
有关部门整治农村市场,年年喊打,为何“李鬼”仍屡打不绝?
与城市市场不同,农民维权意识相对不强,再加上不少农村位置偏远,处于监管力量够不着的盲区,让假劣商品有了滋生土壤。
监管不到位,治标难治本。一个商品多头管,有的部门管价格,有的管生产,有的管市场,职能交叉,年年打假,集中治理一阵风,假货躲过风头,又慢慢冒出来,刚打完旧假,新假又冒出来。
缺乏长效监管机制,农村市场难净化,违法成本低,利益大,致使一些不法商贩动起了“上山下乡”的歪脑筋,一些农村地区成为“消废市场”。
从温饱到小康,广大农民正迈向发展型消费。日前,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推动农村居民消费梯次升级,目的是让广大农民“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让农村消费真正旺起来。
激活农村消费,要靠常态化机制。一方面要深化改革,消除市场监管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弊端,因地制宜,健全食品安全、产品质量监督网络,不断压缩农村制假、售假的空间。另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打通监管“毛细血管”,决不允许假冒伪劣在农村滋生蔓延。严惩坑农才是护农,不论制假者藏得多隐蔽,都不应成为假劣商品滋生的理由,相关部门应明确职责,基层监管力量下沉,哪个环节出问题,就要追究责任,让制假、售假者无处藏身。严把市场准入关,对生产经营者实行严格资格审查,把住市场流通关,让产品来路正、去路清,从源头、根子上想办法,让合法经销者安心经营,让农民买得放心。
激活农村消费,要引导健康消费需求。伴随消费升级,许多农民不仅追求吃得饱、吃得好,还追求文化、健康等高质量生活,不能把农村市场跟“低质”“廉价”画等号。这需要推动电子商务向广大农村延伸覆盖,畅通城乡双向联动销售渠道,促进线下产业发展平台和线上电商交易平台结合,支持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向农村市场拓展;推动具备条件的乡镇将商贸物流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品加工等有机结合;健全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优化整合存量设施资源,有效降低农村流通成本。
为农村营造一个清朗、放心的市场环境,让农民消费不揪心,农村消费才能越来越旺,才能提升农民消费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