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书店渐次归来:政策扶持、创新经营、改造升级

2018-11-07 08:30:31 来源:人民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点击进入下一页

浙江传媒学院内的颜品书咖。

资料图片

华东理工大学陇上书店、同济大学同济书店、钟书阁首家大学校园书店……这一年,上海高校里,多了不少新开张的实体书店。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副社长戎炜回忆,有段时间,校园书店的确在大批量倒闭,“你看,能够支撑到今天没有断流的校园书店,几乎都是隶属于出版社、有输血机制的校园书店。”

但那个时候,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主管的化工书店日子也不好过。依托华东理工优势学科背景,这里曾是上海数一数二的科技书店,是专业人士寻找化工类图书的不二选择。但是,随着网络购书渠道的拓展,有需求的读者不用再大老远上这儿寻觅。

撤退与回归

关门、撤退,这是当时许多大学书店的选择。“大学书店5年间倒闭近半”“为何如今校园容不下实体书店”等新闻也引起了社会关注。黯然离场的背后,是网络销售的冲击、阅读习惯的改变、市场的变化、租金的压力……

转机发生在2016年。2016年6月,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引导和推动高校加强校园书店建设,鼓励发行企业参与高校书店建设,各高校应至少有一所达到一定建设标准的校园书店”。随后,各地纷纷出台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布“实体书店进校园”行动计划。

政策的扶持让校园书店逐渐复苏。

如今,化工书店有了新名字:陇上书店。去年10月,书店开始动工改造,出版社投入100多万元进行装修,并选择在今年世界读书日当天正式营业。因为地处上海梅陇路,便以“梅陇路上的书店”之意取名。

“这个地段临街,周边有33万人口,目前缺少综合书店。所以我们决心对化工书店进行全面改造,希望陇上书店成为让老师、学生、周边居民进行文化交流的地方。”戎炜说。

点击进入下一页

华东理工大学陇上书店。

本报记者 曹玲娟摄

转型与创新

毗邻华东理工大学徐汇校区校门,通过一扇小小的门就是陇上书店:白色的墙壁、白色的钢板书架、白色的桌椅。书架上,近一半的书籍是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的自有产品,另一半书籍则偏向人文艺术类。变身后的书店采用“书店+咖啡馆”的经营模式,虽小巧,却在核心区域专门设立了可容纳30—40人围坐的沙龙区域,提供举办文化讲座、学术交流、公益讲座等活动的场所。

“推动校园书店的建设是我们今年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重要抓手。陇上书店是今年第一家全新推出的校园书店。”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彭卫国说。为切实贯彻国家关于实体书店扶持政策和“上海文创50条”,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与上海市教委联合推动上海高校校园实体书店建设,全面梳理并分批次推动,力争实现校园书店“3年全覆盖”,计划于今年内建设完成8—9家高校实体书店。

纵观校园书店背后的“操盘手”,除了像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这样的大学出版社,还能看到出版发行集团和出版机构的身影。相比于得天独厚的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集团的优势,在于丰富的图书品种和零售经验,但它们之间也有共性:复合式经营、阅读文化空间。

由浙江传媒学院和新华书店联手打造的颜品·新华书店就是其中之一。这家校园书店布置雅致,有不少高校文化元素。去年9月,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一楼大厅里,第一个“颜品·998”书咖建成开放。学生们可以在这借阅、购买图书,还可以参加书咖不定期举办的各类展览和学术沙龙。

升级改造后,图书馆大厅里经常满满当当。浙江传媒学院的大二学生刘锡瑞是这里的常客,“与其说这里是一个书店,不如说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传播空间。点一杯咖啡,捧一本心仪的书,让人觉得阅读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这样的校园书店为我们提供了更多选择,读书、看展、阅读会、英语角,学生的不同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大三女生程稳说。

借助互联网技术新手段,“颜品”系列书店还探索了“O2O”购书新形式,联合校图书馆与新华书店开展合作:师生通过平台自助下单,借阅的图书就会直接快递送到借书者手上,看完后只需归还到校图书馆。

情怀与生存

不管是改造变身还是全新入驻,校园书店都在尝试突破传统、找准定位、拓展功能。然而,愿景与情怀之外,校园里的文化生意同样面临实际的经营问题。

“学校委托下属资产经营公司开展社会化合作,降低经营门槛,在获得新华书店图书资源支持的同时,引进成熟的社会相关服务企业经营管理,并由校资产公司监督引导,由此形成三方合作。”浙江传媒学院相关负责人说,希望用这样的模式创新来缓解实体书店最为头疼的租金成本压力问题。

“这几年,大家都开始重视校园书店的生存状况,我们也在不断申请各种扶持政策,从各相关部门也得到了一些补贴。”戎炜说,这两年,书店共申请到了20万元的实体书店扶持资金,区里的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能够贴补一些运营成本,学校给的租金也是比周边市场价低不少的保护价,目前,他们正在跟市教委申请校园书店的一次性装修和活动补贴。

“即便是在这样的扶持环境下,实体校园书店还是很难收回成本。”戎炜坦言,店里最大的运营成本就是人力成本,一年下来,5个员工的工资就得四五十万元,水电费、办公费等也要10万元,这些都是净支出,“再加上现在的纸质书,毛利率摆在那里,从4月到现在,如果单算图书零售,我们一个月大约是不到3万的码洋,所以,这笔账怎么算都是算不过来的。我们看重的,还是这家书店的溢出效应,承担的是一个文化连接地的功能。”

责任编辑:ERM52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