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共享共用
目前,长三角地区拥有的铁路、公路、内河航道的长度与密度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也拥有较为密集的港口群与机场群。但是,现阶段长三角地区不同交通方式还尚未实现无缝对接,铁路、公路、航空与水路运输之间转运还存在较多障碍,交通一体化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长三角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特别是在省际“断头路”建设方面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今后,长三角“新基建”要注重利用5G网络、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区域性交通综合服务平台,推动现有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不同交通方式有效接轨与转换,全面提升一体化运输效率,建设智能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数据共享共用对于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的作用尤为重要。但是,目前长三角地区数据资源还存在着部门、行业与地域之间的壁垒,各个部门、行业和地域采用的数据技术、平台与标准还没有完全统一。长三角地区一市三省共享共用的数据停留在浅层次水平,已经完成建设的区域性信息化服务平台尚需在数据利用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加强。目前,长三角地区准备建设“五网合一”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总门户,这需要不同部门、行业与地域的数据实现共享共用、推进产学研资源的集成与互动,才能为区域科技创新提供“一站式”服务。以工业互联网为例,现有的工业企业亟需加强不同互联网平台之间数据的互联互通,共同构筑开放协同的工业互联网融合生态。同时,数据共享共用对于长三角地区民生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长三角地区要建立区域性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联防联控机制,就需要进一步推进数据共享共用,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测环节,从而有效防控区域疫情。
促进基础设施提质增效并优化升级
长三角地区不仅需要继续对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投入,而且需要通过“新基建”实现对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提质增效与优化升级。要以5G技术、AI技术、VR技术和大数据促进传统与现代化基础设施有机结合,推动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跨界融合发展,着力提升基础设施整体发展质量、系统效率和社会效益,为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提供扎实的基础。
要利用信息化技术与智能化技术,加大对现有交通、物流、能源和水利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大型基础设施经济,使之形成中心、构成聚集效应并具有带动能力,如高铁经济、空港经济与数据中心等,以夯实长三角经济发展基础,推动长三角产业结构转型发展。推动基础设施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促进基础设施与关联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基础设施对于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基础作用、引导效应与支撑作用,促进区域创新要素流动,推进区域产业发展。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要能够有效地促进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促进高新技术和产业进一步发展,在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要着眼于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转型的需要,推进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调整基础设施结构并补齐短板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出口生产基地,是我国经济贡献强度最高的地区之一。目前,长三角地区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过大,污染治理设施的处理能力亟需进一步提高。长三角地区应加大投入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这个方面的短板。同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长三角地区侧重于外需型经济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外贸港口、机场、铁路与高速公路发展较为迅速。今后,长三角地区应当加强内需型经济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道路、农村水利和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激发区域内部经济需求;加大对社会与民生的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障民生,释放内需潜力。尤其是,长三角地区亟需加大对防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应对突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在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体系,提升数据采集分析能力。此外,还需要加强未来物资战略性储备性基础设施建设,如能源、粮食与医疗储备基础设施,以应对未来经济不确定性。
借助于新技术,长三角地区“新基建”有利于平衡和协调好外需型与内需型经济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两者之间关系,促进硬件型基础设施与软件型基础设施、常态性基础设施与未来战略储备性基础设施两者进行互补与兼容。通过“新基建”,长三角地区将能够形成结构完整、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绿色低碳、科技驱动、管理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