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袱”也能变财富 打破原来“碎片化”治理格局

2020-10-12 16:18:55 来源:经济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优越的资源禀赋,给予江西赣州“稀土王国”“世界钨都”的美誉。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了赣州保护好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的历史重任。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过程中,赣州市探索总结了废弃矿山治理“三同治”模式,实现了水土流失控制、植被质量提升、河流水质改善和土壤改良等主要治理目标,并在打造“生命共同体践行示范”“‘两山’理论创新示范”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赣州的成功经验有三:

一是加快形成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过去,废弃矿山治理职责交叉重复,监管者和所有者也没有很好区分开,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导致多头治理,不仅形不成合力,出了事儿责任还分不清楚。赣州从顶层设计、制度保障等方面入手,为生态修复治理构筑起“绿色谱系”,如成立赣州市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中心,消除行业壁垒,统筹推进废弃矿山治理,打破原来“碎片化”治理格局,将“九龙治水”转为“合力修复”。

二是治理模式创新。赣州市始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改变以往管山不治水、治水不管山、种树不种草的单一修复模式,构建起各生态要素协调的空间格局,实现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化、一体化治理。

三是重在治理但不停留在治理。他们积极探索生态资源产品价值转换实现路径,成功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治理的绿色发展道路,将昔日的环境痛点转化为今日的生态亮点和产业焦点。如通过自然资源政策激励,吸引社会各方投入,探索推行市场化运作、科学化治理的矿山生态修复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赣州废弃稀土矿山环境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废弃矿山也是一种资源、一种潜力,只要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弃山”也能变成“金山”,“包袱”也能变成财富。

责任编辑:ERM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