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新区作为新一轮开放和改革的前沿,创新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国家赋予新区的主要使命。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日前在参加由长春市委宣传部组织的2021年“中直涉外媒体长春行”活动时了解到,长春新区通过高品质创新平台建设,逐步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为“双创”生态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强大支撑。
“创新是长春新区最鲜明的底色,也是最大优势。”长春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唐继东表示,长春新区坚持把创新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先手棋,不断完善以高水平创新平台为依托,以主导产业发展为牵引,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模式,新区先后获批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连续两年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即将于年内获批。
长春新区的创新之路就是与大学大企大所的合作之路,鼓励大学大所在新区建设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产业创新中心,先后打造了华为科创中心、中科院(吉林)科技产业服务平台等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目前新区集聚各类国家级研发机构5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00多个,中关村创新中心、深圳湾(长春)科创加速器、海尔海创汇等区域间合作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另外,长春新区注重培育创新主体,工作中着力构建从孵化器、加速器到产业园的全周期企业培育链条,先后建设了北湖科技园、摆渡创新工场、益田硅谷新城等各级孵化载体144个,集聚科技型企业近千户,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80户,占全市35%,科技型“小巨人”企业277户,占全市20.3%。
位于长春新区的长春北湖科技园2014年9月开园运营以来,引进落位各类科技、双创类企业和机构600余家,引进域外项目占比30%。实现创业、就业5000余人,园区累计拥有知识产权1921件。园区推动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将科技园区产业服务体系与长春区域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了“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资金链”的资源融合,深化“政府+园区+资本+资源”的运营模式。
作为长春新区创新型企业的典型代表——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是我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2015年10月7日,由公司自主研制的我国第一颗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吉林一号’卫星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多项技术指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创造了国内多项第一,拉开了我国商业航天大幕。”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贾宏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唐继东表示,长春新区将深入实施12343发展战略,全力建设好国家级新区,扎实推进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力争到“十四五”末,经济总量进入国家级新区前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0家,营商环境进入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在提升产业链条竞争力、培育创新创业动能、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产城融合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把新区打造成支撑省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