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互联网保险新规落地,互联网产品全面洗牌,业务扩张与发展模式面临调整。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1月10日,互联网新规落地后,包括38家险企在内的126家保险机构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保险业协会”)网站公布了目前在售的互联网保险产品,数量相较此前备案产品数量上明显缩减,曾经的网红产品赫然出现在历史互联网保险产品信息中。此外,人身险新规或将对2022年的互联网人身保险市场产生巨大的冲击。业内人士预计,2022年甚至到2023年,整个互联网人身保险业保费规模会有一定的下探。
38家在售产品骤减
对互联网人身险的准入门槛、产品设计、定价标准、服务标准等提出了明确要求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互联网人身险新规》)于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
北京商报记者发现,保险业协会网站信息显示,1月1-10日,126家保险机构自互联网人身险新规实施后更新了互联网产品信息。除了38家险企外,还有88家保险中介更新了保险产品信息。
不少险企当前在售的互联网产品相较此前备案产品在数量上明显缩减。一些险企此前销售的产品已经成为“历史产品”。
截至1月10日,人身险公司方面,鼎诚人寿历史互联网保险产品显示有5款,而当前已经没有互联网保险产品;太保寿险企福宝2.0保险产品计划等已经下架,目前在售的有上海医保账户医疗保险(H2019)等;横琴人寿目前在售仅有神农2号父母癌症医疗险。
《互联网人身险新规》落地所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产品下架,多家险企因不符《互联网人身险新规》要求,其互联网业务开始了“断舍离”。据有关数据统计,截至《互联网人身险新规》落地,渤海人寿、三峡人寿、小康人寿、中融人寿等人身险公司暂停了互联网保险业务。
全面洗牌进行时!线上产品简单化、复杂产品线下走
监管趋严、体系完善有利于行业发展的同时,也意味着部分人身险公司将面临产品结构转型的阵痛。随着互联网保险的保费增速难以为继外,人身保险业务规模将会受到冲击。
爱选科技联合创始人何剑钢表示,《互联网人身险新规》落地意味着监管体系初步完善,政策风向整体趋严。相对来说,政策对大中型保司更为友好,但实际上大型保司可能未必会主力发展互联网业务,这就给了中型保司在该渠道的发展机会,而小型保司则稍显被动,可能会面临调整和转型。
对于随着大量保险产品“离线”,人身险市场将迎来巨变,何剑钢表示,互联网业务扩张与发展模式或面临调整,如互联网产品重新报备,线上产品简单化、复杂产品线下走,“烧钱买流量”的模式不再可行等。
此前,万能险、分红险、投连险等产品为互联网人身险市场贡献了大量保费。这三类产品为部分公司,尤其是中小型保司,创造了非常高比例的互联网渠道保费收入。何剑钢表示,此三类产品被《互联网人身险新规》所禁入,长期依赖这三类业务的公司亟待面临发展模式的调整和转型。
艾媒咨询首席分析师张毅预计,2022年甚至到2023年,整个互联网人身保险业保费规模会有一定的下探。在某种程度上讲,保险产品的改良,升级以及布局,都会是保险公司所要考虑的。
与此同时,互联网人身险市场保费结构的变化也会给整个互联网保险市场带来显著变化。根据保险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互联网人身险自营收入占比仅为15.3%,互联网财险自营收入占比为23.54%,其中互联网财险第三方网络平台收入占比却为42.02%,人身险和财险自营渠道收入占比均过低。
对此,何剑钢看来,应注重提升自营业务渠道保费占比,借助第三方平台引流拓客难以为继。他认为,各保司在互联网保险渠道应注重完善自身官网等自营网络平台建设,转变被“手续费”捆绑的互联网保险经营模式思路,体现互联网保险“直接经营”的渠道特征。
互联网人身险变革下对保险业提出哪些新要求?保险业又将怎样在变革中寻求突破口?“线上业务全流程在线化、便捷化、高效化成为必然,保险科技大有所为。”何剑钢表示,在保险行业求变求新的今天,掌握产品、流程、模式、关系等多方面的创新突破口是行业发展关键,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才能为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互联网保险今后有哪些发展新趋势?张毅分析认为,继续留在市场上“唱歌跳舞”的险企,它们不需要再像以往一样“野蛮生长”,而是去做正面的竞争,所以相信险企在优化产品结构上,会做出更多的努力,同时对于高净值人群,以及适合该类人群所配套的产品,包括客单价、产品的多样化等方面也会做出探索。
“随着对人身险市场的深耕,老年人、特定人群、曾被传统核保排除在外的人群必然会成为行业分羹的又一核心区域,而这在差异化定价、核保对加费和除外的精细化处理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从近期报备和热门销售的产品来看,‘直保+再保+保险科技’已成为保险创新的新兴趋势,保险科技公司为保险机构所提供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正在从开拓更大市场空间、创造更多发展可能、管控多元化风险、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等多方面提供有效支持。”何剑钢如是表示。
(北京商报记者陈婷婷胡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