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国画林帝浣
《春雨后》行书黄海林
《杏花春雨江南》国画王翚(清)十也摄
《雨水》篆刻朱成国
本报记者凌鹤
雨水
二十四节气中第二个节气是雨水,时间是每年的二月十八日至二十日。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提要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个节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淅淅沥沥的小雨让春天的脚步更近了,也让心灵的诗意更浓了。古今无数艺术佳作从不同视角来诠释这一节气的特色和文化内涵,在中华艺苑流芳,承古启今。
充满期待的“三候”
在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黄河流域,到了雨水时节,桃李含苞,樱花盛开,正是“雨润春华”的好时光。雨水不仅表明降雨的开始和雨量增多,也表示气温的升高。古人认为雨水时节有“三候”景象:初候,獭祭鱼。雨水到时,水獭见水中游鱼多,急不可耐,于是先捕获一批放于岸上,随后慢慢享用,且其吃相与人们祭拜时动作相像,所以古人称其为“獭祭鱼”。
二候,鸿雁来。此时大雁开始由南方越冬的栖息地向北飞,人们可以看到空中迁飞的大雁了。三候,草木萌动。此时,一些发芽较早的植物随着地温的上升而开始抽发嫩芽,农民也可以到田间进行春耕了。
“三候”每候各5天,这也是从“七九”到“九九”的日子。农谚说:“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时候,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在春风春雨中,呈现出春耕春种的繁忙景象。
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民俗
关于雨水的民间习俗有很多,充满想象力、人情味和美好祝福。比如,“送寄生”“炖雨水”。这是川西地区流行的民俗,说的是女儿和女婿在雨水这天,要给父母和岳父岳母送礼物。女婿送的礼品通常是一丈二尺长的红棉带,称之为“接寿”,寓意长命百岁。女儿的礼品则是用长在大树上的寄生植物炖猪蹄或炖鸡。汤炖好后,用罐盛装,再用红纸、红绳封住罐口,由女婿恭恭敬敬地给岳父母送去,表示对岳父岳母的感恩和尊敬。如果是新婚女婿送礼,岳父岳母还要回赠雨伞,可以为女婿遮风挡雨,祝福女婿人生旅途顺利平安。另外,有一种习俗是在雨水这天,母亲为新婚女儿做一条红裤子穿上,寓意新生命早日降临。
还有一种习俗叫“拉宝宝”。在雨水这天,天刚蒙蒙亮时,年轻妇女要牵着幼子站在大路边,等待第一个从面前经过的行人,然后磕头拜寄,让幼子给对方做干儿子或干女儿,目的是为了让儿女顺利、健康成长。
诗情画意诠释“雨水”
表现雨水节气的古今书画作品,不仅数量可观,而且诗意浓郁。
《杏花春雨江南》为辽宁省博物馆藏品。作者为清代著名画家王翚。该作品为绢本设色国画,纵81厘米、横51厘米。
王翚有深厚的传统功底,为摹古高手,又能在古人的基础上自出新意,形成自家风范。其画在清代极负盛名,是画派领袖之一。此图描绘的是江南春雨景色。图中山峦层叠、树青草绿,村舍屋宇错落,一派雨后春光明媚的江南山村景致。在构图布局上,小径、树木、庭院,皆随河流之势分布,疏密得当。全画多种技法交相呼应,色彩匠心运用,青绿、赭石、淡紫,淡雅清新而不失苍茫浑厚。小桥流水、竹篱茅舍、错落有致的庭院,泛舟江上的渔船、悠然自得的渔夫,无不透露出浓厚的春日生活气息,观之令人顿生神清气爽之感。
申遗国画作品《雨水》清丽雅致,画家林帝浣采用极简笔墨、淡雅设色,以一朵花开展现春雨润物的内涵。
“江南”“水乡”是贯穿吴冠中艺术生涯的美学元素。他的水墨画融会中西,自成一派。本版右上、左下两幅作品选自“江南水乡系列”,其笔下的春风、春水、春柳,清丽脱俗。
篆刻作品《雨水》的作者是我省著名篆刻家朱成国。印文取法殷商甲骨文字,取会其意,略作印化处理。用刀深刻浅披,印文中12个大大小小的短点,就像洒落在印石上的雨滴,随着不同力度、角度的刀法,随势生发,使这方既具抽象意蕴、又具形象化符号的“雨水”印栩栩如生。在章法构成上,雨字下沉,水字上昂,参差中有虚实相生之趣。作品内容与形式两相契合,其可贵意义在于深入研习古文字、结合当今现实生活,以个性化创作鲜活表现传统文化。
当代书法作品《春雨后》,书写的是唐代诗人孟郊的诗歌。作者为数次荣获全国书法大奖的书法家黄海林。他在创作时,抓住“春雨丝润万物,最话先机”的神髓。行笔间入古出新,感悟、体现惬意诗情。行书点线分明、姿态各异,润含春雨之势,笔随心走,一个“合”字了然,使当下的雨水节气活脱而出。
微论
传统文化讲究天地和同
凌鹤
雨水,是充满生命内涵的节气。《易·系辞》说,万物“润之以风雨”“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尔雅》又云:“天地之交而为泰。”天地和同,联手“酿造”雨水,所以春之水为泰。“春”字体现阳光,“泰”字体现雨露,皆是万物所需。“甘雨时降,万物以嘉。”所谓“春气博施”,就是春天以阳光雨露施予万物,彰显博爱精神。
自古,人们就在雨水节气祈雨,目的还是祈福,希望这一年天地和同、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气象学家说,雨水落地均匀,在洒落过程中,吸收一定的热量,落地时冷热适度,不冷地、不激苗。雨滴凝结和降落过程中,一些飘浮在大气中的氮化物溶解在雨水里,落到地面形成极易被农作物吸收的氮肥。雨水中轻水多,轻水活性强,有利于养分的溶解,能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因此民谚说:“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雨润春华,让农作物有了丰收的可能,所以大家都期盼着春天的雨水,盼望着好收成带来的幸福生活。
民俗专家说,节气不仅指导着农耕生产,也诞生了丰富的民间习俗。比如“拉宝宝”即拜干亲,守护孩子茁壮成长。之所以雨水有这样的习俗,寓意着雨露滋润,更好地成长,也体现了古时面对疾病、灾荒,百姓希望有集体、社会的力量帮助。
节气花信也充满意趣,“雨水”有三种花信,油菜花、杏花、李花。各具风姿、各具特色,又蕴含着无尽诗意。古诗中以春雨抒情、吟景,表达心怀的佳作很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等诗句千古传诵。尤其是杜甫诗句《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有人生启迪意义。诗句不仅描写了春雨到来的正当时,更展现了润物细无声的宝贵人生哲理。润物细无声指初春的毛毛细雨落下时无声无息,引申为有大胸怀者,作了贡献而不张扬,无私奉献。这首诗告诉人们,做人要如春雨一般,默默地通过自我努力化育万物、滋养他人、奉献社会,同时又要不着痕迹、不求回报。有德之人就如同这春雨一般滋润心灵,惠人无数。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养心性。传承节气文化,应该将节气变成自然生活的一部分,变成人文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