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在这一天,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以总投资15亿元的楚天华通医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启动为标志,长春市九台区28个2022年春季重大项目陆续开复工。
4月15日,吉林省以视频形式召开“巩固社会面动态清零成果,稳步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工作会议。会上指出,吉林省将再接再厉彻底扑灭疫情,稳步有序恢复正常秩序,一鼓作气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
4月15日,吉林省最大的方舱医院——吉林市第五方舱医院传出了喷雾机的嗡鸣声。吉林市消防救援支队“党员突击队”消杀专班队长矫宗达带着60名队友正在进行最后一次终末消毒。
向物体表面喷洒消毒剂、打包医疗废物、用酒精抹布擦拭床架……矫宗达说:“从3月10日起,我们就在抗疫一线执行消杀任务。当听到吉林省实现社会面清零的消息时,大家仿佛忘记了满身的疲惫,只剩下喜悦。”
4月3日起,四平、辽源、通化、白山、松原、白城、延边、梅河口8个市(州)响应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火速驰援长春市,开展社会面清零攻坚行动。白山市长白县公安局民警王鑫就是驰援队伍中的一员。
在小区内执勤巡逻、督促居民严格执行居家管理、维护核酸检测秩序、为群众提供帮助……每次换上防护服,王鑫要完成的都是8个小时的防疫任务。
4月14日,王鑫在岗位上得知吉林省实现社会面清零目标的消息倍感振奋:“清零也不能放松,我们会按照防疫要求继续坚守岗位,为群众筑牢生命保障线。”
吉林省卫健委党组成员耿建仁说,吉林省将继续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不动摇,落实落细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坚决巩固社会面清零成果。
科学有序推进社会秩序恢复
从3月3日发现1例核酸检测阳性人员起,九台区初筛阳性数5天破百、6天破千,全区感染人数曾一度占到长春总感染人数的96.1%,是吉林省本轮疫情“暴发核心区”。
4月8日,九台区实现社会面清零目标,将复工复产正式提上工作日程。该区科学制定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相关工作方案,围绕春季重大项目开工工作进行摸排,明确企业开工条件、封闭管理要求,组织开发区和当地街道解决企业开复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复工复产提供保障。
目前,九台区共有规上项目128个,前期已复工复产38个,达产达效后可实现产值55亿元,占规上项目总产值的40%。4月14日陆续开复工的28个项目总投资103亿元,年内可实现投资38亿元,全部建成后年可实现产值40亿元。
4月14日晚,在吉林省延边州珲春市,一家冷面店门口的桌上摆着酒精、消毒水、测温仪等防疫物品,店里严格实行隔桌、隔座就餐,接待人数不超过最大承载量的50%。
从3月1珲春市报告全省本轮疫情首个病例,到4月7日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全部清零,餐饮企业在落实好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全面复工营业,恢复堂食经营,大街小巷又飘出“烟火气”。
目前,吉林省采取“一城一策、一企一策”措施,在确保疫情防控安全到位前提下,稳步解除社会面管控,科学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千方百计缓解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冲击影响,梯次推进群众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
全面抓好春耕生产
4月14日清晨5点,吉林省扶余市拉林灌区管理中心的稻农们就忙活起来,水稻种植大户郑立东说:“虽然现在还在疫情防控期间,但咱家水稻育苗一点儿都没耽搁。灌区管理中心及时开具通行证、帮着找帮工,遇到困难一个电话领导就到,能解决的立马就给办。”
4月15日,在吉林省通化县西江镇太平村达林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钢架拱棚内,十几名村民有的搬运育苗基质,有的摆放育苗托盘,有的覆盖纱布地膜,配合默契。
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又是春耕备耕关键时期,早在备春耕工作开始时,通化县农业农村局就积极调整服务方式,做好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农资购置、产销对接等服务工作,推行“不见面”农技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通过微信和视频形式对种植大户和农机经营大户进行农机具检修技术指导,全县22000台(套)农机具已全部检修完毕。
4月15日晚6点,吉林省桦甸市农业农村局坚守岗位的同志们刚刚忙完一天的工作。桦甸市农业农村局主任许树森说:“桦甸市还有200余名滞留在外的农民申请返乡,我们严格和这些农民所在的乡镇核查情况,确认返乡资格。”
为解决滞留长吉两市的吉林省农民尽早返乡种地,吉林省于4月4日印发工作方案,在确保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应放尽放、应返尽返、应管尽管”的原则,开展返乡农民集中转送工作。长春市九台区还在做好畅通农资运输、推进返乡务农等工作的同时,采取合作社代购、代耕、托管、代种等方式,对尚未返乡农民提供支持。
到4月14日,吉林省已返乡农民17余万人,种子到户到位率98.26%,化肥到户到位率92.87%,农药到户到位率52.93%,与近3年同期平均水平基本相当。全省已举办各类培训班5929期,共培训各类人员187.45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54.06万份,指导农民检修维护农机具162.66万台套,农机检修率95.47%,确保农时一天不耽误、农户一户不落下、田地一亩不撂荒。
(本报记者任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