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中国丨变“聪明”的城市

2023-01-29 14:15:26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打印 放大 缩小

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为抓手,着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是全国住建领域前不久刚刚确定的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说,小到衣食住行,大到规划管理,城市有多“智慧”,人们的生活就有多便利。这个春节,无论是就地过年的,还是返家探亲的,可能许多人都感受到了,我们的生活,正在随着城市一道,变得越来越聪明。

最近,随着重庆(两江新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即将宣布基本建成,包环每天开车走在上班的路上,感受大不相同。

行驶过程中,车辆的后视镜,会将车辆前后所有各类交通信息实时甚至提前发送给包环。进入主路是否有行驶车辆,会提前预报;车道后方有超车行为,会提前预报;前方有车辆打开双闪灯等交通事件发生,会提前预报;前方路口有行人过街,需要等多久红灯,也会提前预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重庆市民包环:我觉得现在车,还有路,还有人,就完全结合在一起了,我觉得对驾驶员来说,更加安全了。

相比普通导航,包环的这块后视镜,对于交通安全信息的预报和提醒可以达到毫秒级。如此智能的背后,是重庆两江新区220公里干线道路,安装了500多套各类路侧感知、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设备。现在,每一秒钟就有1000-1400条信息数据,回传至两江新区智慧城市平台,随后这些信息会被依次分发给相应道路中装有车载接收单元的车辆,从而实现道路与车的智能互联。

不仅如此,此刻坐在驾驶舱内的包环并不知道,当他行驶在道路上,车辆真实的行驶轨迹、道路运行状况,在智慧城市的大屏上,也已经实时被全息模拟呈现出来。这意味着,这一条条“智慧的路”,通过各类感知设备,不仅可以实时掌握交通状况,还可以实时更新和推送信息,并对交通态势进行自主研判分析。

如今的重庆,不只是交通更智慧,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支撑下,重庆还着手在虚拟世界中建立一个完整的城市信息模型,在这个模型的支撑下,不仅可以满足城市建设、规划所需,还在智慧城管、智慧园林、智慧社区等领域实现了不少新应用的落地。

在地上,是看得见的“聪明”,而在地下,同样看得到“智慧”。

夜晚,重庆南川的迎春灯饰亮起来了,走在流光溢彩、年味浓浓的街上,很少有人知道,此刻的地下,1万多个各类传感器,正在每时每刻保障着城市地下管线的安全。

中铁十一局重庆南川综合管廊项目部工作人员周润:这个是我们的防火门,防火门是每200米一道,进来以后我们就为我们的智能设备所包围。这个(感温)光纤要覆盖所有的电缆,到时候电缆哪里发热,它就会迅速感应,然后传到我们的智能系统中去。这是几个传感器,一个是氧气,一个是温湿度,一个是硫化氢,一个是乙炔。

走进南川的这条地下管廊,每间隔200米,就布设有一系列成套的传感监测设备,包含消防、空气监测、管线温度监测、人员位置感知等等,共计1万多个。有了它们,搭配智慧运维系统的地下管廊,不仅像穿上了一套“智慧外套”,还拥有了一个“大脑”,能实现自检,还能与维护人员进行线上、线下联动,精准定位和精细修复。

重庆市城市管线综合管理事务中心主任汤旭:平时人工能做的事情,我们现在远程控制基本上都能做得到,自动感知它运行的情况,然后自动分析它可能出现的问题。

从地上到地下,从视频监控到传感器动态感知,从智慧交通到智慧城管,重庆这座城市变聪明的故事,其实正在全国许多城市上演。目前,全国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智慧城市试点数量就已达到了290个,累计开工建设的地下管廊项目超过1600个,长度超过5900公里。如今的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正在呈现省级城市领跑、地级市紧跟、县级市起步的态势;如今的中国,越来越多的智慧,正在让我们的城市越来越美好!

(总台央视记者张勤王琰朱江郭茜杨潇郭彦吴方王凯孙茜邓丽娟李洪淼张帆张昊重庆台王鹏)

责编:杨 旭审核:徐晓敬

关键词:

责任编辑:ERM52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