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关注:国宝在辽宁丨鸭形玻璃注见证草原丝绸之路的兴盛

2023-02-15 07:20:54 来源:辽宁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鸭形玻璃注身型似鸭,一端扁嘴,一端细长,长颈圆腹,尾尖残断。通体以无模自由吹制成型,然后将玻璃料拉成细条,缠绕在器身上做装饰,整体曲线柔和,结构匀称,产自古罗马地区。它是北燕重臣冯素弗墓出土的玻璃器中工艺最复杂、器形和装饰最有特点的一件。这种动物造型的玻璃器皿在我国仅出土一例,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本报记者朱忠鹤


【资料图】

本期导读

鸭形玻璃注出土于北燕重臣、宰辅冯素弗的墓葬中。这件造型别致的玻璃注原产于罗马帝国。它不仅证明了草原丝绸之路的存在,还证明了东西方文化在1600多年前交流频繁。

这个玻璃注是墓主人心爱之物

鸭形玻璃注,造型独特且世界唯一。它的外形似鸭,淡绿色,玻璃材质,中空,颈部和腹部用盘卷后的玻璃条做装饰,背部装饰一对翅膀。

这件精美的器物出土于我省北票地区,是距今1600多年的北燕重臣、宰辅冯素弗生前的珍爱之物。因此,在他去世后,鸭形玻璃注作为陪葬品与他一起长眠于地下,直至1965年才重见天日。

年近九旬的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冯永谦参与了当年冯素弗墓的考古发掘,对于这件器物的出土过程,他至今记忆犹新:那是1965年,当地农民无意中发现了冯素弗墓,并私自盗挖。闻讯而来的考古人员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考古人员赶到时,冯素弗墓中的部分文物已被农民拿回了家,其中就包括这件鸭形玻璃注。随后,农民将文物上交,并回到墓葬现场指认文物出土位置。“这件鸭形玻璃注放在了冯素弗墓木质棺材的内部,就在他胳膊旁边,由此可以断定,冯素弗生前十分喜欢它,是心爱之物。”冯永谦说。

对这件玻璃注的研究目前已有部分结论,而且专家与学者在多个方面取得共识:它产自罗马帝国;采用吹制工艺制作而成;通过草原丝绸之路从古罗马地区一路向东,来到北燕。

但对于这件器物,学术界存在多种意见。此前,有一种观点认为,鸭形玻璃注是中国古代的“欹器”。所谓“欹器”,是一种中国古人用于自省的器物。“虚而欹,中而正,满而覆”,也就是说,欹器在内空的时候是倾斜的,加了一半水后是直立的,加满水后就会翻倒,由此提醒古人不能自满,要时刻保持谦虚。

学者之所以将这件鸭形玻璃注定义为中国古代的“欹器”,是因为这件器物具备了“虚而欹,中而正,满而覆”的特性,随着注入水量的多少,鸭形玻璃注的放置姿态也会发生变化。

不过,这个结论也引起部分学者的质疑。因为鸭形玻璃注来自西方的古罗马地区,虽然罗马帝国与北燕大致处于同一历史时期,但东西方存在着文化差异,西方人不太可能知晓中国“欹器”这个概念,也不太可能专门为中国制作“欹器”。

还有专家认为,鸭形玻璃注是计时器,类似于现在人用的沙漏,将沙子装入器皿,按沙子流量来计算时间。

“也有一种可能是用来盛放香油的。”辽宁省博物馆学术研究部馆员马卉告诉记者,根据全球考古发现成果来看,在意大利、阿富汗等地均发现了类似于鸭形玻璃注的鸟形玻璃器和鱼形玻璃器,这些器物用来盛放香油或类似液体。

在战国中晚期

我国开始制造玻璃制品

不远万里,从西方辗转来到东方,并成为当时北燕政权重臣的心爱之物,即使死后也要贴身带入棺木,由此可见,这件鸭形玻璃注的珍贵。

实际上,被“三燕时期”权贵阶层视为珍宝的并不单是这一件器物,还有当时所有的玻璃制品。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的玻璃诞生于距今4300多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此后,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玻璃工艺不断进步,小玻璃饰品的制作逐渐升级为较大型的玻璃容器制作。

在战国中晚期,我国生产出在外观上与西亚玻璃相似的制品——玻璃蜻蜓眼和管饰。不过,虽然外观相似,但我国与西亚的玻璃制品在成分上有所区别。

玻璃业是罗马帝国的主要手工业之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家瑶是我国最早开展古代玻璃研究的学者。她说,在罗马帝国统治的500年时间里,玻璃器数量之大、品种之多、质量之精,在世界玻璃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西汉中期,罗马帝国成熟的玻璃器制品传入我国,这种壁薄质轻、晶莹剔透的玻璃制品在此后的很长时间里,受到我国各个政权上层社会人士的追捧,其中,包括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燕政权。

最终灭掉北燕政权的北魏,其权贵阶层就对来自古罗马地区的玻璃制品大加追捧,一些贵族在“斗富”时将这些玻璃制品当成宝贝纷纷对外展示。在北魏文献《洛阳伽蓝记》中,记录了北魏一位叫王琛的权贵,为了显示其富有而收藏罗马帝国玻璃制品的事。

正因为东晋十六国时期上层社会将罗马帝国的玻璃制品视为稀有且珍贵之物,因此,冯素弗死后才会将包括鸭形玻璃注、玻璃碗、玻璃钵等在内的几件玻璃制品一并下葬,永远陪伴自己。

朝阳在历史上曾是东北亚交通第一名镇

1600多年前,鸭形玻璃注等几件精美别致的玻璃制品经过漫漫长路,从遥远的古罗马地区一路向东,最终到达了北燕王朝。这个穿越了空间与时间的事件,就这样真实地发生了。而这一切,得益于草原丝绸之路的畅达。

“丝绸之路”这条文化与商贸通道已被学者研究了百余年。辽宁省博物馆原馆长、东北亚走廊研究权威学者王绵厚表示,传统丝绸之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丝绸之路主要指的是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后,由汉都长安西去甘肃至新疆,连接中亚一直到地中海沿岸的通道。而广义上的丝绸之路,则包括“陆上”与“海上”两部分。前者,即陆上丝绸之路,还包括陕、甘、青、川、黔、滇、藏地区的茶马古道以及北方草原丝绸之路等边域通道。

居于北方的草原丝绸之路是指蒙古草原地带沟通欧亚大陆的商贸大通道,如果再进一步划分,草原丝绸之路还分为东北亚草原丝绸之路、蒙古草原丝绸之路等几条路线。王绵厚告诉记者,东北亚草原丝绸之路是从燕山以北、大兴安岭以南的东蒙古草原,通向黑龙江和长白山直至日本海西岸的部族草原交通路线,与蒙古草原以西的草原丝绸之路衔接。

“东、西两大草原丝路都是古代中国和亚洲北方少数民族的世居和迁徙故地。如果说西部草原丝路是跨越戈壁、大漠直达地中海沿岸的商贸通道,那么,东北亚草原丝路是连接东部蒙古草原和长白山地区直达日本海的民族文化走廊。”王绵厚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这条丝路的开拓期。在这期间,朝阳市在草原丝绸之路上的枢纽地位大幅提升,“这一时期的朝阳,可以称为‘东北亚交通第一名镇’。”王绵厚表示,这也是这件世界唯一的鸭形玻璃注为什么会在朝阳地区出现的重要原因。

研究发现,朝阳只是东北亚草原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而非终点。北燕政权灭亡后,来自古罗马地区的玻璃器依然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向东传递,在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均发掘出土过东罗马时期的玻璃器具。

手记

1600年前的墓葬展示多种文化融合

朱忠鹤

鸭形玻璃注、铜鎏金木芯马镫、金步摇冠饰……这些大家熟知的国家一级文物都出土于我省北票地区的冯素弗墓葬。在此前的采访中,笔者仅仅就这座墓葬中出土的某一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进行过重点报道,现在看来,这种采访真的是“挂一漏万”,忽略了整座墓葬具有的文物、历史与艺术价值。

随着了解不断深入,笔者愈加觉得冯素弗这座墓葬本身是一个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中原文化与游牧民族文化充分融合的绝佳标本。这不难理解,我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身就是多种文化不断冲撞、融合的主要时期,再加之北方草原丝绸之路的畅达,东西方文化交流加速。尤其北燕本身是汉人在延承了游牧民族慕容鲜卑后建立的政权,更促使多种文化得到充分融合。

这些论断在冯素弗的墓葬中都能找到依据。鸭形玻璃注代表了西方文化向东方传递,我国的双马镫则对西方产生重要影响,彰显了文化的互动性。不止如此,在冯素弗夫妻两座墓葬中,有很多“狗”的痕迹。比如在2号墓内殉葬有大狗和小狗各一只,在墓室的壁画上和一些廊柱之间,也画有黑狗跑动的图像,这些是慕容鲜卑的葬俗,不过作为汉人的冯素弗都采纳、吸收。

再比如,在冯素弗墓中出土了一批青铜制造的中原风格明器,如甑、镬、圆勺式曲柄大勺、尊等,这些器物虽然是明器,但它们制作精美,可以窥见中原文化的影子。这些器物有些还是实用器,这也是汉墓中常见的随葬器物的沿袭。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几百年来的多种文化元素不断交流、兼收并蓄,才锻造了隋唐的气象万千与蓬勃生命力,让后来的“大唐文化”辉煌灿烂,闪耀世界。

历史证明,唯有开放与交流,才会让文化更具顽强生命力,此言不虚。

(本版图片由辽宁省博物馆提供)

责编:李 莹审核:徐晓敬

关键词: 草原丝绸之路

责任编辑:ERM52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