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大胆的创新尝试,让曾经陷入困境的企业成为行业龙头
芦苇造板材“包袱”变财富
(相关资料图)
本报记者 胡海林
新闻背景
日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第五批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名单,我省有3家企业上榜。其中,盘锦积葭生态板业有限公司以当地的湿地芦苇为原料生产无甲醛生态板材,破解了芦苇大规模工业化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难题,成功上榜。
小小芦苇成为可塑之材的蝶变,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奥秘?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苇海深处,辽河三角洲上,冰雪正在缓缓消融。
此刻的盘锦积葭生态板业有限公司院内,则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打包成捆的芦苇源源不断地送进料场,车间24小时不停歇生产,挂着各地牌照的大货车排队装货、发货……
由于产品供不应求,这样的场景从2021年下半年起便是常态。公司董事长张丙坤说:“我们春节也没停产,预计全年生产总量达15万立方米,比去年增加80%。本地芦苇已经不够用了,要从黑龙江等地采购原料。”
8年前,在国内尚无非木质人造板先例的情况下,张丙坤带队进行了以芦苇为原料生产板材的摸索。
这是一次形势所迫的闯关,也是一场事关生存的自救。
“受国外低价纸浆、环保升级等因素影响,以芦苇为原料的造纸厂陆续关闭,芦苇一下子成了没人要的东西。”张丙坤想起当时的情形,甚为感慨。曾经身为20万亩苇场的负责人,连续3年卖不出一根芦苇的窘境历历在目。
以芦苇为原料生产板材,与木质板材差别巨大。当时,世界上尚无生产非木质板材专用的连续平压生产线,木材板生产线也无法适用于芦苇原料生产。技术难题,成为横亘在盘锦积葭生态板业有限公司面前的最大门槛。
为此,盘锦积葭生态板业有限公司与国家林产设计院和亚联机械装备有限公司通力合作,从芦苇原料的备料、打磨、筛选、拌胶、热压等环节进行创新、研发、设计,攻关多项芦苇专用生产技术,研发出芦苇专用连续平压热压人造板生产线核心设备。
2017年7月,第一张芦苇板材从生产线上下线。而后,张丙坤率团队一边不断完善设备以保持产品性能稳定,一边奔走于各地的家博会、建博会进行推销。因产品的差异化原材以及无甲醛添加、无异味、不易变形、表面处理更平整等优良特性,逐渐受到市场的关注和认可。
经过多年深耕,盘锦积葭生态板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芦苇板材在2022年通过层层筛选,被选为北京冬奥会奥运村8000樘木门的主材;国内多家高端家具厂与其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同时,公司以技术创新获得“揭榜挂帅”项目的资金支持,扩大了生产产能。
芦苇板的诞生,为芦苇资源合理应用、循环经济及环境保护提供了新思路。“每3棵10年生杨树才能生产1立方米人造板,而1吨1年生芦苇即可生产1立方米人造板,以苇代木,有助于减少森林破坏,经济账之外的生态账更为可观。”张丙坤说。
在公司的研发中心,由工艺总监陈崇英领衔的研发团队正在开展稻秸的人造板试验——在芦苇中添加稻秸,从含量为10%一直到全部采用稻秸。她说:“小试结果显示,能达到刨花板材的国家标准。今年下半年进行中试,若结果理想,将为稻秸乃至高粱、玉米等农作物秸秆的工业化利用打开更大的想象空间。”
如今,坐拥自主研发、世界领先芦苇板材生产线的盘锦积葭生态板业有限公司,将布局未来的目光瞄向有大面积芦苇生长的地方,并不断复制和输出生产线:内蒙古自治区乌梁素海年产20万立方米生产线已拔地而起;湖南洞庭湖的项目已完成签约,预计今年下半年开工建设;黑龙江的项目已展开接洽……
“按照规划,未来5年,公司的生产线将立足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黑龙江流域,产能达到100万立方米,在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的同时,致力于成为非木质无醛人造板的世界领军者。”张丙坤信心满满。
责编:姚晟琦审核:徐晓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