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开始!”4月17日晚9时,随着科研人员的一声令下,沈阳工业大学灯火通明的实验室内,一台贴满传感器的电机开始飞速运转。
(资料图)
2微米、3微米、4微米……屏幕中上下浮动的电讯号如同起伏的峰峦,向着高位不断蔓延。随着每分钟突破3000转,众人围成一团,屏息凝神盯着屏幕,此刻电机“振幅”即将达到峰值。
“5微米!还不及一根头发丝直径的1/10,比国际先进水平的精度还高10微米。”看着原本上升的曲线渐渐变缓,最终近似一条水平的直线,沈阳工业大学国家稀土永磁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王俭对记者说,“这代表我们的电机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精度更高、可靠性更强。国产机床用上它,加工的产品误差更小,让咱们的高端制造再上一个台阶。”如今该成果已在国内多家企业成功转化,应用于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电动汽车等产品,利润超1.56亿元。
“科研瞄准了产业方向,有了突破也赢了市场。”和煦的春风里,穿行于沈阳工业大学的一间间实验厂房,沈阳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贾玉明为学校的发展描绘蓝图,“工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在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沈阳工业大学将对标辽宁产业需求,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精细化工等领域,着力解决一批‘卡脖子’难题,产出一批前瞻性基础性重大原创成果,力争科技成果在辽转化率在80%以上。”
累累硕果要从何来?走进沈阳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鳞次栉比的厂房内,科研工作者们正加紧进行着一项项科技攻关。从电机到自动化设备,再到检测机器人……上百项科技创新成果在这里中试、孵化、转化,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此起彼伏的工具声中,沈阳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理践正带领学生,对即将发往现场的“管道爬行检测系统”做最后调试。管道内,形如“毛毛虫”的机器人贴着管壁自由穿梭,实时传输受损情况。
“钻进管道做‘体检’,哪有问题一查便知。”杨理践拿起一个微缩模型,向记者介绍,“深埋于地下的输油、输气管道,看不见、摸不着,想检测它们可是个‘老大难’。以往国内没有成熟技术,只能高价请外国公司检测,能源安全长期受制于人。我们经过二十余年攻关,终于研发出国内第一个‘长输管道智能检测系统’,打破了该行业的国际垄断。”
突破的背后,是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在厂房另一边,一张长桌、几台电脑,就成为同学们的临时实验室。沈阳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珂对记者说:“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必须坚持‘学问做在车间里,论文写在大地上’。”
外设平台,内育人才,让科技创新持续发展,更离不开政策的激励。沈阳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王世杰介绍,沈阳工业大学以“一人双岗”为基础,出台灵活的人才引育政策,容许学科带头人与企业创办领办者双重身份共存,并从股权激励角度入手,使学校无形资产占本校人员领办企业5%的“黄金股”,提高发明者分红和转让收益比例,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走进辽宁博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面挂满40余项专利的科创墙格外引人注目。“要让专利成为产品,中试是重中之重。”公司董事长、沈阳工业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王德喜对记者说,“沈阳工业大学通过校企融合的方式,高标准建设中试基地,让实验室中萌发的设想,在一次次扩大实验中,迅速完成从专利到产品,再到行业领跑的‘三级跳’。”
截至目前,沈阳工业大学已在辽创办产业技术研究院5家、产教融合科技型领军企业17家,本地转化科技成果240余项,年产值近20亿元。“科技齿轮”的加速啮合,不仅打通了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更是东北振兴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衔接。
“未来,沈阳工业大学将瞄准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发挥各类创新平台的高端引领带动作用,在重大技术攻关、重要科技项目‘揭榜挂帅’、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水平科技服务等方面作出更大贡献。”贾玉明说。
责编:姚晟琦审核:徐晓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