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弦歌不辍 圆7000多名孤儿一个家

2023-06-05 07:07:58 来源:辽宁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本报记者关艳玲

“回‘家’需要预约吗?‘六一’儿童节到了,我想带着孩子回去,看看护着我长大的亲人。”最近,辽宁省光明学校(辽宁省孤儿学校)职工栾立钢常收到这样的问询。“我是学校职工,也是在这儿长大的孩子,学校是我们共同的‘家’。”栾立钢说。

辽宁省光明学校(辽宁省孤儿学校)是一所社会福利性学校,承担着适龄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九年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任务,还承担着校内学生全天候集中生活养育任务,从学校考取高中、大学、研究生、博士生的学生的生活供养,也由这里承担。从1965年至今,学校已养育教育7000余名孤困儿童,为他们遮风挡雨,用爱呵护他们成长,成为温暖他们一生的“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走进位于沈阳市浑南区白塔街道的学校,绿树阴浓,环境优美,校园整洁。为给孤儿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省委、省政府投资4.75亿元在沈阳新建省孤儿学校,2011年,学校从朝阳市整体搬迁到这里。

“作为电工,我参与了新学校的基建工作,看着这个新‘家’一天天建起来,我打心眼儿里高兴。”栾立钢说,从1980年到1993年,学校给了自己一个温暖的家,让自己不至于流浪。考上技校,毕业分配……工作多年后,他又有机会回到学校工作,开心的同时似乎有着使不完的劲儿,“一想到自己做的每件事都是为‘家’做的,多累都高兴”。

如今,学校有孤困学生1507人,其中825人在校内就读,其余的在校外就读高中、中专、大学,放假时才回“家”。

家的温暖,藏在一粥一饭里。学校设立小学和中学两个食堂,每天午餐、晚餐四菜一汤,两荤两素,鸡蛋、牛奶、水果从不缺少,还有点心、酸奶等间食和夜餐,保证孩子的营养需求。本学期,根据学生体检状况,对缺乏营养元素的个别学生,餐饮中心还提供了“量身定制”的个性化配餐,有补锌餐、补铁餐、钙铁双补餐等。

8岁的小洪(化名)被救助时重度营养不良,入学时身材瘦小,而今,他伸着小胳膊告诉记者,自己已经“不是小不点儿了,敢和全班最高的同学PK(对战)”。

学生服装按季更换,每季保证四套换洗衣服;日常生活用品按需发放;小学生宿舍都是4人一间,每间宿舍配备独立的卫生间和洗手台;中学、中专宿舍6人一间,每栋宿舍楼都设有太阳能淋浴室;每个月组织学生过集体生日……就这样,孩子在一个个细节中,感受着家的温暖。

目前,学校孤儿学生的养育标准为每人每月2170元,孤儿的各项待遇都有切实的保障。而这个养育标准,今年7月1日还将再次提高。

在学校卫生所,记者看到,这里类似“小型医院”,24小时有医护人员值班,学生患常见疾病,随时可以得到诊治,遇有大病和突发疾病,能够第一时间送往大医院进行及时治疗。卫生所还为每一名学生建立了健康档案。

学校还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配备沙盘等,由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社工组织定期来校开展活动,为有需要的孩子建立了心理档案。

下午4时30分,是学校放学的时间,也是生活老师武英荟开启一天工作的时间。她会像家长那样,提前到班级门前等候,与班主任老师沟通孩子们当天的表现,做好交接,带着孩子们回到寝室,开启课后时光。

除了陪伴孩子们吃饭、学习、洗漱等,每天就寝前的一个多小时,武英荟还有一个在她看来特别重要的任务:和孩子们坐在一起谈谈心。谈心中,有孩子提到忽然想吃韭菜馅饺子,她第二天就从家里带来包好的饺子;有孩子提到考试压力大,她就利用休息时间带孩子出去拍雨后彩虹;有孩子说晚上睡不着,她就分享自己睡不着时的应对小窍门;有孩子生病了,她就像家人一样陪护……在她看来,生活老师充当着父母和老师的双重责任,要“严爱并举”。

“聚焦孤儿成长需要,学校构建了‘以孤儿为中心’的生活养育体系。”学校党委书记梁立新介绍。在学生的课后时段,学校建立了教育教学和生活养育合作共育工作机制,为每个班级学生都配备了生活老师,并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和校内场所,开展思想政治、劳动教育、生活指导、体育锻炼、实践体验、游戏娱乐等活动,丰富课余生活。初步形成了以亲情陪伴就餐、读书、劳动、就医、假期爱心助学护苗为内容的“家庭式”生活教育格局。

“我们是孤儿,但我们不孤独。在学校生活的时光,足以温暖我们一生。”已经读研二的学生想想(化名)告诉记者,她6岁时失去母亲,四年级时,父亲突然去世,来到孤儿学校后,是当年班主任老师“刘妈”用爱温暖着自己,毫不吝啬的赞美、零距离的关心,让自己内心的坚冰逐渐融化,并勇敢地走得更远。

“刘妈、张妈……”一声声呼唤,包含着双向奔赴的爱。爱在这里,孩子们的家就在这里。

“我们的根也在这里。”栾立钢说。

责编:曹思洋审核:徐晓敬

关键词:

责任编辑:ERM52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