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通慧圆明大师塔铭”,现存于辽阳博物馆。在多位考古专家的努力下,碑文中的残缺字已经全部补齐。碑文记载了贞懿皇后寡居后出家为尼,死于正隆六年(1161年)和金世宗完颜雍为其母修建葬身塔的情况,校正了《金史》中相关记载,也纠正了辽阳白塔即是贞懿皇后葬身塔的民间误传。
【资料图】
辽阳博物馆展出的金代窖藏铜钱,其中有大量金世宗时期的“大定通宝”。
本报记者郭平文并摄
探新展
辽阳博物馆碑林展区有一件金代碑刻,一直被史学家关注、研究,它便是“通慧圆明大师塔铭”,刻于金海陵王正隆六年(1161年)。“通慧圆明大师塔铭”留下了金世宗完颜雍的母亲李洪愿、完颜雍及其他人的珍贵资料,补充史料记载不足,为金代历史上某些细节研究提供了准确信息,向人们讲述了800多年前辽阳城发生的风云往事。
1农家院发现金代碑刻
“通慧圆明大师塔铭”的主人是金世宗完颜雍的母亲贞懿皇后。
辽阳博物馆原副馆长、研究员张君弘说:“关于金世宗母亲的塔铭,《金史》有记载,但没有发现实物。馆藏的这块‘通慧圆明大师塔铭’在《金史》中没有记载,所以就显得格外重要,起到校勘和补充《金史》的作用。”
我省文物专家邹宝库生前曾多次带记者参观辽阳博物馆,那些保护较好的碑刻大多是由他踏勘、研究并运回的。“通慧圆明大师塔铭”陈列在碑林展区的一端。每走到这里,他总会坐下来,讲述古碑发现的经过。
那是1981年,邹宝库在辽阳市文物管理所任副所长。有一天,参加文物普查的考古队员回来汇报,在辽阳县首山镇东王家庄一户姓姚的家里发现一块石碑塔铭。邹宝库立即骑车来到东王家庄姚家,见到一块石碑立在院子里,连忙抢救下来,找车子运回辽阳博物馆。
关于最初发现塔铭的时间、地点,邹宝库询问了姚家人。姚家女主人回忆,大约在1920年前后,当时她家还住在辽阳西北郊东干河村。某一天,她老伴儿不知从哪儿搬回一块石碑,这块石碑在她家先后被当作猪圈挡门石、房前台阶铺石。
这块碑刻在姚家只是被当作一块普通石料使用了60余年,邹宝库和其他考古人员检视碑身,庆幸地发现,刻立于金海陵王正隆六年(1161年)的这块“通慧圆明大师塔铭”经过800多年的时光仍然保存完好。碑石高1米、宽70厘米、厚13厘米,碑首题篆书“通慧圆明大师塔铭”。碑文字体以楷书为主,间有行草书体,书法苍劲。文中但凡涉及金国皇帝名字都另起行或空两格。
这块古碑被发现后,邹宝库、张博泉、方殿春等考古专家对碑文进行了认真考证,对于辨识不清的字,他们根据残存笔画或者古人行文规律加以推定,目前碑文501字已经全部确认,且得到了业界的认同。
“通慧圆明大师塔铭”记录的是金世宗完颜雍的母亲,而书写者李彦隆则是海陵王派来监视完颜雍的官员,是个奸细。落款为“崇进东京留守郑国公男完颜褎(读yòu)”,是完颜雍即位前的职务和名字。综合这些信息,后人认为,在完颜雍当皇帝后,此碑存在诸多的不合时宜,因此被弃用。
2李洪愿为避祸建寺院
“完颜雍的原名为褎,《金史》中没有记载,而其他史料中出现过不同的字,所以学者一直争议不断。‘通慧圆明大师塔铭’给出准确答案,平息了争议。”张君弘接着说:“塔铭记述的主人公是金代一位传奇女子,本名李洪愿,是完颜雍的生母,‘通慧圆明大师’是她出家后的法号,金世宗即位后尊其为贞懿皇后。但《金史》中没有记载李洪愿出家的时间和过程,这个塔铭上却有记载。”
《金史》记载,李洪愿出生于东京城(今辽阳)的士族大家,父祖在辽金时期都曾入朝为官,其父在征讨东京时战死。金太祖天辅间(1117年-1123年)“选东京士族女子有姿德者赴上京”。李洪愿以良好的文化修养和端庄的外貌入选,嫁给完颜阿骨打的第三子完颜宗辅为侧室。
《金史》记载:“后(即李洪愿)性明敏,刚正有决,容貌端整,言不妄发。”说的是李洪愿聪明而且思维敏捷,遇事能够秉公决断,从不拖泥带水,而且平素话语不多,但是言之有物。张君弘分析,这样一位女性如果从政,应该会有一番作为,但是查考历史,李洪愿作为完颜宗辅的侧室却一直安心相夫教子。因为她寄希望于其子,她经常跟亲近的人说:“吾儿有奇相,贵不可言。”
李洪愿辅助完颜宗辅料理家庭内部事务,注重与丈夫培养感情,并与另外两位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此外,李洪愿还十分注意处理好与其他皇族内室的关系。《金史》载,她“敦睦亲族,周给贫乏,宗室中甚敬之”。当然,李洪愿投入最大的精力是对儿子的培养,《金史》载,她对少年完颜雍“教之以义方”“内治谨严,臧获皆守规矩,衣服饮食器皿无不精洁”。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天会十三年(1135年)五月,已升任金军副元帅的完颜宗辅在行军途中突然患病,死于妫州(今河北怀来),终年40岁。当时李洪愿43岁,完颜雍才13岁。这一突发变故,对于正满怀希望、潜心教子的李洪愿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她进入两难境地。
《金史》记载:“旧俗,妇女寡居,宗族接续之,后乃祝发为比丘尼。”说的是李洪愿因为不愿改嫁给丈夫同宗的兄弟才断发为尼。据此,有学者认为,李洪愿因固守儒家礼教,怕影响专心教子才抗拒改嫁,被迫出家。
为此,张君弘做了详细考证。
“通慧圆明大师塔铭”记载,李洪愿卒于正隆六年(1161年)五月,在寺院17年。依此推算,李洪愿应于皇统五年(1145年)出家。此时李洪愿53岁,已寡居10年之久,仅从时间上就可以看出李洪愿的改嫁与出家没有非此即彼的抉择关系。
以李洪愿的机敏,她应该十分清楚,以43岁的年龄再拉扯一个13岁的儿子另嫁皇族兄弟,根本无法与多妻妾的新丈夫建立深厚的感情,而改嫁带给她和儿子的只能是地位衰落和情感伤害,更重要的是会给儿子的前途带来不良影响。所以,李洪愿以文化礼教为由,坚持不改嫁。
至于她在寡居10年之后选择出家,从历史发展走向来看,主要原因是躲避是非,这校正了《金史》的记载。金熙宗即位后,宗族内部争斗更加激烈。特别是后期,金熙宗骄奢淫逸,朝廷腐败之风日烈。身处险境的李洪愿为避免招惹是非,选择远离上京,到东京避世,不失为明智之举。再有就是思乡心切,李洪愿的娘家为东京世代望族,具有较强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影响,与其他望族大姓有着多重亲缘关系。因此,李洪愿完成教子重任后,萌生落叶归根的思乡之情。
皇统五年(1145年),金熙宗出巡辽阳,李洪愿借此机会请求出家。金熙宗破例赐白银30万两,在东京修建大清安禅寺,赐李洪愿“通慧圆明大师”法号,紫袈裟一袭。
出人意料的是,她的这一选择,为完颜雍走向成功打下基础。所以,后世研究者判断,她出家为尼,只是为积蓄力量而做出的掩饰手段而已。
3多方势力角逐东京城
“通慧圆明大师塔铭”记录了贞懿皇后葬身塔的确切位置,专家最终确定,民间传说的辽阳白塔即是贞懿皇后葬身塔系误传,因为二者相距甚远。
在“通慧圆明大师塔铭”中,有“序其始终行迹之著闻者,示其属北平李彦隆曰:‘敢嘱以铭。’”就是说,完颜雍当年把母亲李洪愿的生平事迹告诉了李彦隆,请他写铭文。
关于李彦隆,《金史》有所提及,他官居六品,在东京任职。但他的真实身份是海陵王完颜亮派到辽阳监视完颜雍的奸细之一。
海陵王完颜亮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孙,完颜宗干次子。金熙宗皇统九年(1149年)十二月,完颜亮弑君后称帝,史称海陵王。张君弘说:“金海陵王贞元三年(1155年),完颜雍出任东京留守,来到辽阳见到已出家10年的母亲,开始在母亲支持下广泛联络辽阳的名门望族。这个塔铭透露了李洪愿、海陵王和完颜雍身边的奸细三个方面势力在东京城暗斗的信息。”
在母亲的帮助下,完颜雍先后与辽阳的李氏、张氏等世族大家建立起紧密的联系,身边汇聚了后来官至太尉、尚书令的李石,后来官至户部尚书的张玄素等一批重量级人物。不仅如此,他们还建立多处联络点。金代文学家王寂《鸭江行部志》记载,明昌二年(1191年),他办差从东京到大宁,路经千山,拜访佛教寺院正观堂时写到,贞懿太后出家后,“初居辽阳之储(垂)庆寺,又以人事纷纭,疲于应接,乃隐居于此”。据此可知,李洪愿在千山另辟居所,既可以掩人耳目,密谋机要,又能在情况紧急时暂避风险,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李洪愿出家的真实目的。
正隆六年五月,完颜雍的生母李洪愿突然于清安禅寺去世。完颜雍为了不引起海陵王完颜亮的警觉,草草收葬了母亲,还特请完颜亮派来的奸细李彦隆为亡母撰写碑文。这么做既抬高了李彦隆的身价,又可以解除海陵王的戒心。
《金史》记载,正隆六年九月,完颜雍又回到辽阳。在外有海陵王完颜亮随时加害、内有奸细图谋不轨的情况下,完颜雍与舅父李石商议,决定利用海陵王完颜亮举兵南伐,后方兵力空虚的机会,抢先攻打东京。
经过周密准备,完颜雍当年十月六日率军开进东京城。次日,在东京正式称帝。完颜雍称帝的消息传到南方,引起兵变,海陵王完颜亮在军中被射死。此后,完颜雍进占中都燕京,夺取了金国政权,史称金世宗。
金世宗执政后,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金朝的经济得到了全面恢复和发展。在大定五年(1165年),金世宗又主动和宋朝议和。从此,金宋双方休战约30年。后世把这个时期称作“大定仁政”。
责编:杨 旭审核:徐晓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