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教授李志坚画作,将园林与江河结合。
题:重庆青年国画家:在传统和创新中留下时代痕迹
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教授李志坚今年42岁,属青年国画家。入渝10年,他在一贯的园林风光创作中加入山城的江河壮阔,此举令他每看画作便“想念家乡山东烟台的大海波涛”。30年从艺生涯,他努力将日渐消逝的乡愁记忆与现代生活共同融于笔墨。
5日,“水墨新象——首届重庆青年画家邀请展”开幕,11位青年国画家携80余幅作品亮相。这些作品既有中国画传统的艺术神韵,也有生活化的表达,彰显着青年国画家们在传统和创新间的探索。
“我喜山水风光,尤其爱乡村自然之景。”田园,以带有生活味的诗意成为西南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傅吉鸿作品中的主旋律。他认为,当前,社会发展带来的现代化和丰富性虽然为创作提供了更加多样的可能,但是与生活贴近是画家求新的先决条件。“我反对一味脱离生活的标新。国画的创新应是一个渗透的过程。”
图为重庆红岩书画院副院长胡焱国画作品《它们的世界》。
将国画中的工笔和写意相结合是重庆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蒋才的特色。生长在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蒋才从小便爱“笔尖的灵动”。14年的入伍经历令其成长为以军旅题材创作为主的画家。他说,“艺术家不应该定性,这将会局限自己的创作领域和空间。趁年轻大家都应该多尝试。只有在每一个画科里探索,才能找到符合时代性的审美。”
中国画的传统技法是“根”,青年国画家们亦热衷找寻多元化的表达。布偶娃娃、鸵鸟、铁轨,还有秋日的阳台……“80后”胡焱持画笔12年,用中国画笔墨描绘着富含现代气息的世界,已颇受业界认可。她笑称自己另辟蹊径“用毛笔画出了‘鬼马’的童话世界”。“我的创作贴近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样的创作方式富含时代个性。”
“近十年,画界流行新工笔创作,是用现代图式语言传达传统精神。”生于1979年的马媛媛认为,“多元化”是当代青年国画家的特色之一。以其自身为例,她钟爱抽象型微观花卉创作,“我常以花为最基本元素,提取意象,加工作抽象性表达。”
图为重庆美术家协会理事彭石国画作品《日记本系列》。
“此次展览筹划了3年时间。参展画家年龄段在40岁上下,这是他们从青年向中年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艺术从稚嫩走向成熟的节点。”中国美协理事、重庆美协副主席陈航透露,“此次展出的多为国画家们的创作手稿及小品,较好地显现出他们真实的艺术状态,也反映出他们对传统中国画学术背景的积淀和思考。真实、鲜活,具有时代痕迹。”
四川美术学院中国抗战大后方美术研究所所长、重庆现当代美术研究所所长凌承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上世纪50年代的黑白木刻版画、60年代的雕塑、80年代的油画,都是令重庆在艺术界声名大噪的艺术形式。当前青年国画家们作为“有希望的一代”已在创新发展上用不同的角度展现出了各自特色。下一步,期待艺术家们更扎实地研习传统,面向生活创作出符合当下社会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