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木拼图董骏论金融实质创新的三条跑道:资产、客户与技术

2018-01-31 12:49:57 来源:映象网生活频道

打印 放大 缩小

本文系零壹财经金融科技百人谈第十篇。

科技到底如何改变了金融?金融科技的本质是什么?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零壹财经特别策划“金融科技百人谈”,对100位金融科技行业领袖与专家学者展开访谈,倾听他们对金融科技的真知灼见,了解他们在实践和研究中遇到的困惑与难题,以此展现一个更完整、鲜活的金融科技版图。

————————

金融创新与监管之间,总存在着较量、磨合与互依。

过去三年,网贷行业野蛮发展与监管收网行动中,曾不止一次显露出角力过度、擦枪走火的迹象。2015年底的联合存管风起,一度备受行业推崇,后被监管叫停。2017年中,地方政府的对网贷监管一度有分化之势,而后风向转变,监管权上移,政策一致性趋同。

2017年开始,宏观层面的去杠杆,机构监管转为功能监管态势明确,穿透式行为监管“真相大白”。积木拼图CEO董骏称,这种监管结果,它的规律早有迹可循,风险必定引发监管,监管必不饶过有作恶动机者,也不允许有伤害市场者。

在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经营原则逐渐明朗的当下,董骏认为,金融的实质创新高于形式创新——形式创新带来新商业模式,而实质创新创造市场。

如果给实质创新一个抓手,他认为有三个板块,一个资产板块,一个客户板块,一个技术板块。

“实质创新优先带来的市场参与者是用自己技术去做一个支持者,而不是做一个颠覆者,这样的趋势是很合理的。在这个趋势上可以看到有三种不同的方向可行,有的是为了优化资产管理,有的可以优化客户体验,有的可以优化核心技术。”他说。

过去几年,在积木拼图已经宣布的三轮融资中,他们将80%的资金投入到技术当中。董骏认为,在明确监管、洞见方向之后,金融创新的“跑道”已经清晰:网贷市场不是从传统金融机构手上抢业务。多数创业公司的商业计划书上都会写“我们为什么有这样的机会”——因为很多领域是传统金融机构不服务的,所以网贷有机会去做小微、普惠。

“我们正在寻找的实质创新,就是找到那些借款需求虽小,但需求合理、风险可控的资产,能够把这些信贷资产变成性价比较好的固定收益产品,再对接给那些并不是高净值的投资人,让他们能够获取性价比相对高的产品体验。”

近日,在接受零壹财经专访时,董骏用上述一段话“画”出了实质创新的“跑道”。

对话

做行业补充者而非颠覆者

零壹财经:互联网金融行业“创新”面临着监管风险。在网贷行业,过去几年经历的政策风险有一些特别明显的痕迹,如早期有平台做联合存管曾被叫停,很多平台在完成资金存管后,又出现存管属地化政策。这种监管的风险,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业者在做业务创新伊始,如何判断金融业务创新的合规性与监管逻辑?

董骏:谁也不是预言家。在最初开始创业的时候,大家都抱着对未来的猜想和向往,无法精准地预测到以后发生什么事。但在创业过程中,可以发现互联网金融或金融科技的核心还是金融,核心产品是金融产品。金融产品在市场上所产生的风险和意义完全不同于科技产品,金融产品有极强的风险属性,做不好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影响到非常多人的切身利益——一开始,创业者就不能幻想这是一个无监管的市场。

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再看看“跑道”在哪里。网贷市场不是从传统金融机构手上抢业务,多数创业公司的商业计划书上都会写“我们为什么有这样的机会”:很多领域是传统金融机构不服务的,所以网贷有机会去做小微、普惠。就必定形成跟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补,起码不是一种“头对头”的竞争关系。有了这样的判断,自然会去做相对小微、空白的业务,做金融的补充者,而不是颠覆者,对于监管来说也是喜闻乐见的。

在这个大的方向下,从业者应该去分析风险,监管为什么会管,肯定是因为风险问题,不会单纯因为价值问题而管。预判“金融创新”风险,如果会产生的一些被监管层认为会伤害到市场、社会的风险——如P2P网贷的资金池,可能会形成作恶的动机和可能性,平台是可以比较早去预测这样的风险,所以我们很早前花了非常大力气做银行资金存管系统。

对监管方向的判定和对业务合理性的判定要非常一致,监管可能会在不同的阶段对某些风险插手,但对于一个公司来说,潜在的风险无论是监管还是市场,如果没有机制去识别它,它始终会冒出来。

实质创新高于形式创新

零壹财经:做“补充者”所对应的市场更多是传统金融,传统金融已经有既定的监管要求和格局,我们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做创新,并不会太多涉及到监管规则的突破。当前在业务创新时,其实能看到监管风险是否已经存在,个别业务创新的风险存在于监管滞后性和创新先行性之间,当企业能看到这种风险的时候,怎么去行动?

董骏:市场上的创新有两个维度,一种是形式创新,一种是实质创新。两种创新孰好孰坏不论,都有它的市场空间——形式创新经常会出现一些新兴的商业模式,实质上的创新经常会出现一些非常不同的、在既有行业和领域内很有竞争力的玩家。

在金融领域,我们认为还是应该多去做实质创新,少做形式的创新。因为形式创新很有可能会突破本来已有的监管体系,监管的逻辑是经过长时间的验证的,有其适应性。如果形式创新将其打破,极有可能遇到一定的监管风险。

实质创新是什么样的创新?它一般是对于效率、产能、体验的创新,这些创新并不去打破既有的交易方法,不打破既有的框架,“只是在既有框架里将角度画的更尖一点,色彩涂的更艳一点”,把产品的体验做的更好一些。这些创新是会持久的。

形式创新的机会很少,实质创新的机会很多。积木拼图之所以非常聚焦某一商业模式,是因为我们并不那么追崇“把产品变一种方法”卖给市场,不去追求“把产品换一个名字或者换一个服务方法”去卖给市场,而更多专注怎么样去改善运营、技术,同样已经被市场验证的产品,我们可以质量做得更好卖给市场;这将是更大的创新创业空间。

金融创新的三个维度:资产、客户与技术

零壹财经:现在有一个潮流是:此前就有很多互金公司沉淀了一些技术,后来主动转型成技术输出企业,如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积木拼图和品钛分拆以后也有做技术输出或者资产输出的业务线存在,这种转变能给企业带来什么?

董骏:我曾表达过一个认知:市场上有三个板块的金融创新——资产板块、客户板块、技术板块。

第一,资产板块怎么创新?金融行业最终还是围绕着资产管理在做,资金的腾挪演变出金融产品,一旦变成金融产品就必须把风险控制住。风险控制住可以是把既有的风险降低,也可以是把既有的成本降低,它都是一种优化风险控制的方法。我们在资产管理方面的创新就可以是现在信贷领域各种各样数字化信贷的工具;也可以是理财领域可以看得到的互联网基金销售、智能投顾,都是从理财板块做资产管理的创新。

第二,客户板块创新。客户板块比较浅一点,因为它是在客户交易场景上面去做创新。提到形式创新和实质创新,并不是说形式创新是坏事,确实有一些形式创新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有价值:客户原来要在线下去享受一个服务,现在跑到线上去的,客户原来要单独下一个APP,现在在任何一个单一场景里头可以能够迅速启动各类金融服务,启动各类支付,这样的创新也是有它一定的价值。

第三,核心技术的创新。无论是资产管理的创新,还是在客户板块的创新,其实都有一些内涵,这个内涵一般都是技术或者是运营能力。但是如果把技术单独拎出来看,市场上确实又有一系列技术公司,既不叫资产管理公司,也不是一个P2P公司或者是一个交易平台去服务客户这一端,而更多地是去做一些偏“端茶送水”的工作,比如说数据公司、系统公司、支付公司。这些公司他们在行业里头去寻找一种更深的创业优势和创新的模式。

我觉得形式创新、实质创新两个维度中,实质创新优先地使得企业用自己的技术去做支持者,而不是做颠覆者,这样的趋势是很合理的。在这个趋势上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向来做,有的可以优化资产管理,有的可以优化客户体验,有的可以化核心技术。

尊重技术,80%的投入在技术端

零壹财经:说到技术,现在技术的成本以及我们在技术端的投入,以及金融科技的应用上,积木拼图有多大的力度在推?

董骏:我们从创业的第一天,即我们公司的1.0版,就是一个技术公司。我们最初是一个帮银行做数据服务的公司,所以我们本身的技术基因和对技术的尊重程度就是非常高的。后来我们把整个技术板块拆分出去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对于我们来说,可能前面4年融到主要的资金和在人才上面主要的布局都是围着技术去跑的。所以你可以看到我们80%以上的投入都是在技术端。

技术作用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资产效率和管理效果的提升;二是用户体验的提升。这两点都是基于技术的提升才可以做的更好。

基于运营水平和技术,只要这两点有所提升,其实资产、客户、技术就都开始提升了。这三块提升的直接效果是:可以服务到原来享受不到金融服务的人群,使得服务于他们的东西可以更多、更快。

技术对产品创新以及业务拓展的影响:第一、效率提升是最明显的一个效果,效率的提升一定带来其他相关领域的创新。当产品的体验更容易被客户接受了,才可能每五秒钟撮合一笔交易。第二、金融领域比较重要的是资产质量是不是能够达到标准,否则做得越大风险越大,效率创新也代表了风控的创新。

体验的创新一般带着一些小产品的创新,比如我们从最早做小微企业的贷款,后来逐渐做微型企业的贷款,后来逐渐开始做消费级的贷款,做各种各样需求的贷款,这样产品的创新,横向上是持续的在做。

但如果聚焦到对一个P2P平台而言,也要注意投资人这一端的体验创新。第一个需要关注的是安全,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保障体系;第二个是体验,在安全的基础之上,客户在投资时,可以帮忙节省点时间,更容易地管理财富,更清楚的看到用户的财富占比,这样的东西也可以是持续的。

金融科技之中美比较

零壹财经:零壹财经在《金融科技发展报告2017》中,将金融科技描述为一个互联网金融或者新金融发展的“新阶段”,从美国和中国金融科技业态的比较而言,如何理解这种新阶段?

董骏:金融跟其他行业都一样,发展过程中都在寻找方法提高效率、产能、质量。最近几年因为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金融正处于一个科技变革过渡阶段。如果环顾前50年和展望以后50年,会发现在最近这5年当中,在金融领域用科技新的形式是最多的,它的场景、技术、人的习惯都在更新、转换。一旦转换过来,金融产品可能全部实现线上化、数据化、智能化。

这5年正好遇到这样一个坎,但它无非是一个行业发展过程当中的质量改进、效率改进和产能改进。所以我觉得挺同意这个说法的,你可以说这是一种新的形态,但是它确实不是一个新的产业,它就是一个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提升和改进。

零壹财经:对比中、美,金融科技的应用场景有什么不一样,我们现在能看到中国可能场景更多一个是风控,在技术上算法或者模型策略是否会有不一样之处?

董骏:美国金融业最快速发展的阶段并不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美国很多的技术是运用到线下的体系。所以美国很多线下的体系都非常的成熟,而且体验很好。

从美国金融角度来说,比如信用卡的申请、理财产品的介绍,或是会员制+金融等相对创新的形式,一般都发生在线下。中国因为线下体系并没有这样一个成熟的阶段,消费者在线下体系一直都在接受着比较平庸的服务,突然有了互联网,反而用互联网升级实现了超车,迅速地通过交易场景或者金融使用场景,在线上形成习惯。所以美国最好的时期是线下体系不断标准化和扩张的时期,而中国最好的时期是消费场景在线上发展的时期,两个国家的金融的发展也跟这两个消费场景是有极强的关系。

中国所有线上服务行业,包括金融都是强于美国的,不单单是金融行业。因为消费者在线上,自然服务也在线上,金融只是其中一个垂直领域,还看得到很多其他的东西——金融其他几个维度:风控、数据、产品、服务方法都会跟它的场景有很强的关系,场景就决定了必须要用一些相关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举例来说,线下场景中能实现的如面审等措施,在线上无法实现,就必须通过数据的方式、更极端的去解决。中国金融科技应该比美国要更极致、极端一些。

线上化不单单是金融的线上化,还有各种各样行为的线上化,这些线上化都会形成数据。为什么金融线上化得以实现,就是因为它跟一个人的消费行为、信用行为、工作行为是相关的,所有的数据都在线上发生,金融服务体系可以利用这些线上化的数据来解决线上场景客户的需求。

跟美国比较起来,首先,场景的线上、线下区别非常明显;其次,因为场景的区别,解决方案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对金融来说它的风控数据化也是截然不同的。今天在美国申请保险或者信用卡,还有一些线下手段需要去用,而在中国,如信贷产品、理财产品越来越无人化,这就是弯道超车。

零壹财经:在技术这个层面您有没有观察到中美在金融这方面应用有什么不一样?

董骏:核心技术上来说两边都非常强,都是代表着世界上最高水平。无论是算法、开发的能力,这些都是齐头并进的。核心在于两国所基于的环境不同,面临的挑战和机会不同。

美国的金融行业因为很早以前就建立了非常完善的数据体系,所以它要做金融创新没那么难,空间没那么大。大家都可以做、大家都不难做,发展通道就比较窄,竞争也相应的非常激烈,你很难在那样一个成熟市场上去寻找到核心的创新机会。

美国的金融创新相对较少,基本上你看不到像中国这样有很多不同线路、不同场景的垂直领域技术创新的情况出现,一直还比较中规中矩。为什么?大家可以能得的资源都很一致、都很标准、都很高质量。实力不强的企业也进不来,竞争门槛很高。

中国完全不一样。中国的市场之前没有很多产品,并且很多数据是孤岛式的,必须通过自己的方案去解决,像是“一堆各种各样的材料扔在地上,盖出来的楼都不一样”。可以看到中国金融创新土壤是肥沃的。中国还处于一个“播不同的种子、结不同的果”阶段。竞争相对不激烈,每个细分领域都有创新机会。

集团化之后这一年半

零壹财经:如果做一个整体的总结,2016年集团化以来,跟分拆之前的现状对比,积木拼图发生了哪些改变?

董骏:首先,我们的商业模式非常清晰。第二,我们比之前更加专注,我们不去追赶在市场上不断出现的“创新”形式,我们一直都在积木盒子、积木时代、积木小贷这几条线上走。第三,因为商业模式划分的非常清晰,所以清晰带来的是我们更好的风险管理,包括业务风险管理和监管风险的管理。

我们现在是在做减法,做减法本身让我们更聚焦,之后留下来的体系肯定是1+1>2。还是我刚才所说的那三个观点,第一,商业模式更明确。第二,更聚焦。第三,风险管理更清晰。

在拓展场景和资产上,会在既有的方向上不断优化风控能力,优化产品和产能。不能简单的说做规模,我们有可能会做大规模,但是在这之前,产品的体验、产品的质量要不断加强,规模和速度都不是最优先的,业务质量能够提升和改善是最重要的。

在我们的体系内,市场还是最关注积木盒子这个线上P2P交易平台。积木盒子做的其实是一个市场上面独特的非标固定收益产品理财平台,并以P2P的形式存在的。我们提供出来的资产既不是低风险低收益的资产,如货币基金、存款,也不是高收益高风险的产品,如私募、信托,这两端在市场都不是痛点,并且监管要求高收益高风险的产品只有合格投资人才能买。我们并不寻求形式的创新,比如把这些资产打包以后分拆,而是寻求实质性的创新:我们真正寻找的借款需求虽然很小、但很合理,可以控制风险,能够把这些信贷资产拿到我们平台上变成性价比较好的固定收益产品,又可以对接给那些并不是高净值的投资人,他们能够获取性价比相对高的产品体验。

责任编辑:ERM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