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长沙11月1日电 (记者 鲁毅)绽放世界各国夜空的浏阳烟花、占据过半世界市场的邵东打火机、遍布世界各地建筑工地的湖南机械……改革开放40年来,湖南的全球买卖越做越远、品类越来越多,外贸总额从改革开放初的几百万美元增长到而今的数百亿美元,增长逾万倍。
11月1日在长沙举行的湖南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该省商务厅厅长徐湘平介绍,40年来,湖南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经贸往来,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容,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85年的319万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360.4亿美元,增长了1.1万倍。
受制于不沿边、不沿海的内陆地理区位,湖南开放起步较晚。上世纪90年代以前,湖南的开放口岸还是空白,最先“走出去”的一批商人要辗转外省才能做成买卖。而今,得益于湖南不断丰富、畅通的国际贸易通道,湖南人坐在家里就可以买到世界各地的优质商品,也能快速便捷地将优秀“湘品”卖到全世界。
上世纪90年代,长沙黄花机场航空口岸和岳阳城陵矶水运口岸相继开放,自此打开了湖南对外开放的门户。目前,湖南已形成了1个电子口岸、2个航空口岸、3个水运口岸、4个公路口岸、5个铁路口岸、7个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以及多个指定口岸的立体化、多功能水陆空电口岸平台体系,口岸数量跃居中西部第一。
数据显示,2017年,长沙航空口岸国际货邮吞吐量达2.7万吨,世界各地的食用水生动物、冰鲜水产品从这里“飞入”长沙市民餐桌。城陵矶港至香港、澳门已实现常态直航,岳阳至东盟、岳阳至澳大利亚海上接力航线已实现常态运营,该口岸2017年的进出口货物总量达2420万吨。
徐湘平介绍,湖南已开通并在着手增开长沙至东盟、北美、香港等地全货机航线。
空中、水上通道之外,中欧班列(长沙)各线路的开通,更开启了湖南的陆地国际物流“高铁”。不少曾经需借道广东出海的大宗货物改道长沙。目前,每周都有三至四班列车,满载电子产品、鞋服、光缆、五金等“湖南制造”从长沙铁路北站口岸出发,直抵欧洲腹地。
目前,湖南中欧班列开通了直达欧洲的8条线路,物流覆盖沿线24个国家、40个地区,货物运输总量居中国中欧班列第一方阵。
对外开放基础不断完善,也为时下最火的跨境电商在湖南发展创造了机遇。
由一批海归创办的湖南海翼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之时就将市场瞄准海外,通过亚马逊等线上平台将移动电源、数据线、耳机、音箱等产品销往世界各地。目前该企业在美国、日本及欧洲线上具有最高的市场份额,全球拥有3000多万用户,成了跨境电商中的“大黑马”。
日前,“湖南省跨境电商生态产业园”在湖南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正式挂牌,一个集人才、企业、商品、金融、渠道、平台于一体的跨境电商生态圈将在此形成。该中心计划迅速聚集相关企业,使跨境电商年交易额达到1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