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显示,随着复工复产、复市复业继续推进,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保供稳价的系列政策措施,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从环比看,CPI下降0.1%;从同比看,CPI上涨2.5%,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9%,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整体来看,上半年CPI比去年同期上涨3.8%。
不过,受访专家也表示,随着洪灾、猪瘟等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可控,下半年CPI将有望回归平稳增长的区间。
上半年CPI先高后低
“今年上半年的CPI呈现出明显的先高后低态势。”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分析,其中,1月份和2月份当月CPI同比上涨都在5%以上,主要原因在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部分企业复工复产延迟,而各地采取的交通运输管制措施使得物流不畅,进而导致消费市场供给紧张,加上居民出于“避险”心理而集中大规模采购、囤货在家,食品价格被抬升。
付一夫进一步表示,自3月份开始,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的稳步向好,各行各业都在有序地推动复工复产;同时线下消费市场复苏,购物中心、餐馆、景区等受疫情冲击较大领域都在恢复营业,使得此前消费市场的供需紧张态势得到了进一步缓解。
付一夫说,与此同时,随着生猪产能的逐渐恢复,市场猪肉供给规模继续扩大,价格连续数月下跌,而天气的转暖又使得蔬菜鲜果供应量增加,进而带动了食品价格的普遍下降。在此背景下,CPI开始呈回落之势,5月份和6月份的当月CPI同
比涨幅都在3%以下。
下半年有望回归平稳增长
“虽然6月份的CPI数值仍在3%以下,但却出现了反弹迹象,同比涨幅相比5月份上涨0.1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付一夫说道,主要是6月南方多地出现洪涝灾害,鲜菜和猪肉的生产和运输受阻引起价格的环比上升;同时,个别省份再度出现了非洲猪瘟,一些养殖户出于担忧而选择把生猪提早出栏,这对市场也产生了一些扰动。
市场的变化也在相关数据中得到体现。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在解读6月份CPI数据时表示,6月份,从环比看,食品价格上涨0.2%,影响CPI上涨约0.04个百分点。食品中,受生猪出栏减缓、防疫调配要求从严及进口量减少等因素影响,猪肉供应偏紧,同时餐饮和团体消费需求有所回升,猪肉价格由上月下降8.1%转为上涨3.6%;我国多地发生洪涝灾害,北京新发地市场出现聚集性疫情导致部分地区蔬菜短期供应紧张,鲜菜价格由上月下降12.5%转为上涨2.8%。
从同比看,CPI上涨2.5%,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1.1%,涨幅扩大0.5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2.24个百分点。食品中,猪肉价格上涨81.6%,牛肉和羊肉价格分别上涨18.5%和10.9%,涨幅与上月相比均变动不大;水产品价格上涨4.8%,涨幅扩大1.1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4.2%,上月为下降8.5%。据测算,在6月份2.5%的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3.3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0.8个百分点。
展望下半年,付一夫认为,考虑到洪灾、猪瘟等因素的影响,预计未来短期内CPI或将继续回升,甚至不排除出现二次摸高的可能性。不过随着这些负面影响的逐渐可控,下半年整体的CPI仍有望回归平稳增长的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