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对外开放的大门正越开越大,金融开放是其中的重头戏。近两年来,金融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和市场行为都在不断加速,外资资管机构在漫长的等待之后变得格外积极。
“准备了这么久,现在付出终于开始产生回报了。”富达国际中国区董事长何慧芬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感叹。她介绍,富达国际投资中国市场已有超过20年时间,一开始通过海外团队进行投资,后来在2004年设立上海代表处,又于2011年在上海组建了本地的投研团队。
何慧芬表示,在富达国际的全球战略布局中,中国市场非常重要,“我们是一家私人公司,一直以来的理念都是不做合资,这么多年即使没有业务机会的情况下,我们一直在坚持投入做准备。”
她还透露,富达国际2017年获得首个外商独资私募牌照后,已经发行了数只产品,包括股票类和债券类的私募基金,客户主要是高净值个人和机构。目前富达国际已经提交了公募牌照的申请材料,等待监管部门的审核。
“我们在上海会继续招人,将来公募牌照获批后,下一步会继续申请养老、投顾等业务资质,希望能把海外养老业务的经验带到中国市场来。”
2019年11月,富达国际任命何慧芬为中国区董事长,带领公司实现从私募基金管理人向公募基金公司的战略转型。这是富达国际首次设立中国区董事长职位。何慧芬于2005年加入富达国际,曾担任富达国际亚洲(日本除外)及中东地区董事总经理、富达国际亚洲(日本除外)机构业务负责人;此前曾任职于摩根大通、安盛和恒生银行等机构。
公募牌照申请处于审核阶段
《21世纪》:富达国际一直在寻求深度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也已经提出申请公募牌照,目前进展如何?
何慧芬:我们一直以来的理念就是不做合资公司,不仅在中国市场,在全球其他市场也是。所以我们一直在等开放的机会,等了10多年。中国市场在富达的全球战略版图中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对这里非常有耐心。
我们早在2004年就在中国设立了代表处,2007年在大连成立了中后台服务中心,目前大连的中后台服务中心已有1200多人的规模。现在这个团队可以覆盖整个亚洲,包括日本、韩国、香港地区,以及东南亚,同时能服务于现在的私募业务,以及目前正在申请的公募牌照业务。
另一块是投研团队。富达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已有20多年历史,此前通过海外公司的业务团队研究和投资中国市场,后来我们认为内地市场越来越重要,有必要在上海建立自己的团队,所以2011年在上海设立了自己的投研团队,有固收、股票的分析师,也有基金经理,包括投研、合规和后台,目前在上海共有50人左右。
我们2017年获得了第一张外商独资私募牌照,目前也已提交了公募牌照申请,进度主要看后续与监管部门的沟通情况,可能不会太快。证监会审核完我们提交的材料后,还要到现场来看团队建设情况,比如部门设置、合规流程、交易系统等。目前处于审核材料的阶段。
《21世纪》:从2004年设立上海代表处以来,富达国际进入中国市场已经十多年了,目前你们的业务布局情况怎样?获得公募牌照之后,在开展业务方面如何打算?
何慧芬:我们一直都在开展跟中国内地市场相关的业务,拿到牌照之前,主要通过香港团队服务内地投资者,帮他们投资海外产品,这方面已有10多年经验。另外,我们有专门的团队负责管理通过QDII通道投资海外产品。
获取牌照之后我们才能在内地发行产品。2017年我们拿到了中国市场的第一张外资私募牌照,目前已经发行了数只产品,包括股票类和债券类。发行产品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让我们的投研团队有机会可以在本土实践。包括怎么发产品、怎么跟客沟通、怎么做投研等。未来开展公募业务时,投资者也需要看过往业绩。
此外,我们非常重视养老投资,这方面我们有很多经验。我们最早在美国市场发明了目标日期基金,希望能把这些经验带到中国市场来。目前我们与华夏基金有这方面的合作,主要以顾问的形式,提供产品模型方面的建议。未来等我们公募牌照申请下来,希望能深度介入养老市场,也会进一步申请养老第三支柱方面的相关资质,但是要一步一步来。
坚持独资保持自身特色
《21世纪》:富达为了保留自身基因和特色一直坚称不做合资公司,而要等待独资的开放,你们这种基因和特色是什么?未来在中国市场发展是否会进行本土化改造?
何慧芬:有几个原因,我们是用一个非常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市场,希望能保持富达自己的DNA,保持自己的战略和对市场的看法,如果做合资的话就涉及合作、讨论、妥协。
我们的DNA主要体现在投研体系上,我们在全球都是同一套标准,在上海也是,用了十年时间在中国市场把这一套文化和体系慢慢的搭建起来了。从大学将人才招聘进来开始,会用7-10年的时间将一个分析员培养成基金经理,他们可以在海外其他市场工作,然后再回到上海,每个分析员都会用2-3年研究一个行业,然后再看另一个行业。
分析员成熟之后也不是直接转为基金经理,而是会进入到我们的基金经理学院,在那里再经过半年到一年半的培训和考察,通过一系列指标后,我们会给他们分类,每个人的投资风格是怎样的,成长型的还是价值型的,适合管理机构产品还是零售产品,等等。
《21世纪》:富达在养老投资上有很成熟的经验,目前中国市场也越来越重视养老金融业务,你如何评判中国市场目前的养老产品,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可以分享?
何慧芬:国内养老第三支柱刚刚开始,目前市场上的目标日期基金也刚刚开始,大部分都是参考海外经验,概念和模型上已经很像了,理念上差不多,都是通过逐步降低股票类的比例、增加固收的比例,逐步降低风险、稳定派息来养老。
这是个长期的过程,要慢慢去观察,是不是一两年之后大家就不投了?我们早期在海外的经验来看,遇到最大的挑战就是,跟投资者沟通这种长期投资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一旦谈到长期投资、复利率等概念,他们就一点兴趣都没有,更喜欢短线操作,或者直接把钱交给别人打理。
所以在中国内地市场,我们认为调动投资者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尝试,比如不只是简单地把材料翻译成中文,而是专门制作接地气的、本土化的文件,并且通过游戏等多样化的形式来表达。
投资公募市场关键是耐心
《21世纪》:中国的公募基金市场一直以来存在投资短期化、追涨杀跌的问题,如何赢得投资者信任,你们有什么样的做法和建议?
何慧芬:关键是时间,要有耐心,长期保持与投资者沟通,把投资理念讲透,让大家相信投资3-5年可以取得更好的回报。比较难的是出现大波动时,市场会有很多声音,一些投资人害怕就会赎回。
我们有个很成熟的应急系统,每当遭遇市场大幅波动时就会启动,分析员、基金经理及时整理观点,怎么看待市场,然后给到销售人员,销售人员与客户进行沟通。
市场状态不是一天半天可以改变的,需要长期坚持,我们鼓励员工长期任职,海外团队有很多在富达待了20年、30年的员工。薪酬体系上,很多国内基金公司根据一年的业绩发放奖金,我们主要根据3年和5年的业绩发放奖金。
《21世纪》:在进入中国市场这么多年以后,你如何看待中国的金融市场,下一步深度介入面临着哪些挑战?
何慧芬:首先我们很欢迎这样的机会,可以借助海外的经验来服务中国的投资者。中国市场越来越开放,不同的经验、不同的机构可以参与进来,市场可以做得更好更成熟。
其次,这几年中国金融市场也有很大变化,在回归基本(back to basic)的倡导下,各种资管产品都有很大改善,我理解回归基本是个很好的大方向,这个方向会一直推动下去,我们其实不是很着急马上拿到牌照开展业务,更希望慢慢找到理解我们的投资理念的同事和客户。
最后,这个市场还存在信心问题,未来资管应该是个长远的概念、组合的概念,而不是短线做投机,这对现在的产品和现有的做法有一定压力,但目前已经看到一些转变。主要的挑战在于,怎么以外资的身份融入和本土化,以及在内地找到合适的人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