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的人气终于回来了。”资深股民王强感慨说。
从2006年涉足A股投资起,他一直习惯在券商营业部大户室听消息炒股票。然而,随着近年移动端炒股软件趋于火热,大户室里的炒股者越来越少,平时只有四五位朋友在一起聊聊股票打发时间。
然而,7月上证指数快速上涨以来,他发现大户室里的朋友一下子多起来。
“现在每天早上9点,就有十多位大户已经坐在电脑前,一面看盘,一面打听今天哪些股票可能涨停。”王强告诉记者。这些新来的大户,有些是投资额逾千万的职业股民,有些是不久前卖了房子打算趁着牛市赚一笔,再去买套大房子,还有一些中小企业主,拿着数百万资金打算到股市碰碰运气。
随着大户室人气提升,王强发现整个大户室的股票交易氛围“水涨船高”,每天都有人欣喜账户内多个股票涨停,一下子增加十多万收益,也有人懊悔没有跟随买入错失机会。
“相比2015年股指飙涨期间,大家整体的投资风格还是趋于保守。”王强表示。至今他没看到大户室里有人动用4-5倍杠杆满仓炒股,但在2015年初,上述状况相当风靡。
一位国内大型券商营业部负责人透露,随着7月上证指数快速上涨,前往大户室炒股的高净值客户一直在增加。但相比以往,他们似乎更有“主见”。
“每天我们分析师都会推荐不少个股利好消息,但他们基本都是听听而已,不再像以往迅速买入。”他坦言,这种情况,一方面表明大户的投资理念更加成熟,不再轻易听信一个消息或朋友推荐,就贸然大举买入,另一方面也凸显大户们的谨慎心态,随着A股不少股票已大幅上涨,他们担心自己轻率买入,会成为最后的接盘侠。
“事实上,我们现在交流最多的一句话,是新手死于追高,老手死于抄底,高手死于杠杆,因此对杠杆投资与追涨买入,我们都避而远之,至于在股指回调后是否抄底,大家似乎也没有当初的那份魄力。”王强表示。
大户们的独特风控理念
在王强看来,尽管大户室人气回升,但并不代表他们股票交易频率加快。
“无论是新朋友,还是老熟人,基本都是看的多,买卖的少。”他告诉记者,相比以往大户一天之内会频繁买卖多只股票,如今大家可以聊上一天四处打探个股利好消息,却很少开展快进快出操作。
这反而“辜负”了营业部的一片热情。每天早上9点一刻,客户经理就会将他们拿到的上市公司动向与传闻分享给大户们,其中不乏个股重大利好消息。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多数大户一边认真聆听,一边却没有实质性的买入加仓动作。
一位近期频繁进入大户室炒股的职业股民,她在2015年初听信朋友推荐,斥资2000万元重仓了一只传闻即将资产注入的股票,但随着当时股指大幅回调,她只能接受亏损1600万元认赔出局的结果,这次惨痛教训让她吃一堑长一智。面对营业部客户经理传来的各种利好消息,她都要先找人核实,只有确认这些利好消息靠谱且股价的确有上涨空间,她才考虑买入。
王强透露,如今的大户室不同以往,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控策略,比如有些大户只买卖自己熟悉的金融、地产等板块股票,而且只针对这些股票做高抛低吸的波段操作,绝不涉足自己不熟悉的免税、芯片研发等股票,即便它们涨幅极大。还有一些大户即便手握千万投资款,但持股仓位从来没有超过70%,且主要重仓波动率较低且分红率较高的蓝筹股。
上述券商营业部负责人透露,目前他们大户室里的高净值客户平均持股仓位普遍在60%左右,即便近期股指快速上涨,也没看到有大户满仓操作。
“或许,2015年股指大幅冲高回落,依然让他们心有余悸。”他感慨说。
王强告诉记者,不是所有大户都如此保守。这些天他发现个别大户用子女账户买了不少免税、人工智能、芯片研发、生物医疗等热门行业股票,但大家对此心态都比较平衡,是不指望这些股票带来翻倍回报,只有浮盈30%-40%就基本落袋为安了。
不碰场外高杠杆配资
王强还发现,股指快速上涨,令大户室还多了一些“奇特人士”。他们不是来打探消息炒股,而是专门向大户们推荐场外配资炒股的新方式。
具体而言,这些奇特人士所在的机构可以提供3倍杠杆的场外配资服务(较券商的1.5倍更高),年化利率差不多在16%,但大户们必须提供账户密码与交易权限,一旦账户内股票市值所对应的资金(包括本金与杠杆配资资金)损失20%,他们就有权平掉所有股票仓位。此外,他们还要求部分大户提供个人房产质押,作为杠杆配资兑付的额外担保物。
“起初个别大户对此颇感兴趣。”王强透露,但老股民的一番告诫,让他们都打消了场外配资念头——2015年杠杆炒股导致血本无归的惨剧,依然具有极强的警示效应。
然而,这些场外配资提供者不会就此罢手。上周起,他们转变策略,先推荐一些具有上涨潜力的股票,以此让大户们看到“以小博大,快速赚取翻倍回报”的极高胜算。
“当时有人心动了,所幸心动没有转化为行动。”王强透露。上周末,几个老股民召集大户室里所有朋友举行了一个讨论会,指出这些场外配资提供者可能在“玩套路”:先用成功案例诱惑他们参与场外高杠杆配资炒股,然后择机割韭菜。毕竟,今年以来众多股票涨幅极大,庄家很可能正在想尽办法找人高位接盘。
“最终,大家达成了一项共识,就是只赚能力范围以内的收益,即便有些机会盈利空间很大,但只要超过自己能力掌控范畴的,宁可不碰。”王强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