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石井镇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18年,奎霞建筑群列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栋精美古大厝洋楼同时成为省级文物,让奎霞村名噪一时。
青山为靠,碧海拂风,百年老街,古厝洋房。如何保护并唤醒这片热土?各界已经开始行动——
8月8日,奎霞村“店仔口”戏台前,工人将村中废弃的大石条分类、集中堆放,并重新铺设为石板路。
数十年前,这里曾是村中的集市,人来人往。如今,它将被建成口袋公园,让游客驻足休憩。村中的主干道,也开始拓宽工程和污水管道改造施工。
整治景观,提升基础设施,意味着奎霞正在为启动“迎客”模式做准备。这座在历史中沉睡多年的华侨村,等待新的生机。
历史:番客返乡建古厝
奎霞村原名“东京堡”,俗称“庵下”,是个背山面海的小渔村,与金门岛隔水相望。这里也是著名侨村,常住人口3000多,海外华侨却有1.5万人,村民九成以上是侨属。
历史上,当地人多以海为生。明末清初,清廷实施海禁,废除盐田、滥驱移民,奎霞先人为了生计被迫漂洋过海。《奎霞林氏宗谱》记载,1617年十三世祖林庭爚带领部分宗亲到菲律宾吕宋岛经商。清末,大量侨一代下南洋。民国时期,侨二代也跟随父辈脚步到海外谋生,侨居菲律宾、新加坡等地。
清代中期以后,留在奎霞的先人开拓创新,围垦盐田,发展海蚵壳灰烧窑和海运活动,带来了地方经济的繁荣。
侨民及富足起来的族人开始建造大厝。清末、民国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栋栋带着华侨印记的房子拔地而起,数量达到100多座。
这些古厝洋房,既有闽南风格,以本地的土、木、石、砖为主要建筑材料,又增加了“洋味”,采用钢筋、水泥、金属、釉面砖等舶来品。房屋装饰上既有闽南地区常见的木刻、石雕、泥塑,又有南洋风格的花纹、图案等。
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林文质故居,最为出名。房屋主人林文质19岁到菲律宾经商谋生,成为一代“糖王”后回乡建大厝。历经120多年历史,古厝里的砖雕、木雕、石雕依旧栩栩如生,堪称闽南建筑精华。
这些古建大多沿奎霞古街两侧错落排列,形成了古村落的街巷交通体系。奎霞古街东西走向,曲折有致,长1公里许,宽2~3米,贯穿村子。曾经,两侧店铺林立,店仔口大埕和周边街头巷尾都是集市的场地。
“奎霞建筑群整体布局严谨,形制规整灵活。建筑内部各种石雕、砖雕、彩画、拼砖、灰塑等,体现了当时匠师的独特技艺,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南安市博物馆馆长曾文国说,奎霞建筑群集结了闽南传统民居与南洋建筑的优点。
现状:养在深闺待人识
记者近日走访奎霞村发现,奎霞古建筑群集中于旧村,约有九成处于空置状态。由于经历好几代人,房屋产权成分复杂,业主大都散落在海外,有些已找不到主人。无人居住的古厝杂草丛生,逐渐荒废。它们,正在等待被注入新生力量。
据介绍,保存较好的清末建筑有林氏宗祠、林文质故居、世庵大厝、四祧大厝、远胜大厝等,均为砖石木构筑,单进两落三开间或单进两落五开间,抬梁式或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燕尾脊。
保存较好的民国建筑有应源楼、绍东楼、泉胜楼、蔚萱楼、春晖楼等,均为砖石构筑,大多二层或三层,红砖或水泥或砖混结合外立面,水泥廊柱,三角形山尖,平顶。
新中国成立初期建造的较为典型的建筑有江星楼、怡安居、柳姑楼等3座,均为砖石构筑,多为二层楼房,平面呈三开间或五开间。
“村里的两层建筑多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这样一栋楼房,大概耗时一年多,当时花费两三万元。楼房外墙多标有厝号、建成年代,有的甚至将建造者的英文名字写上。”奎霞村党支部书记林瑞球介绍。
怎样唤醒奎霞古建筑的生命力?
林瑞球告诉记者,在海内外乡贤的支持下,奎霞村梳理了百余座老厝的相关史料记载,并联系业主自行筹集资金修缮古厝。
民间,还有许多致力于保护古厝群的热心人士。林志坚就是一个。他表示,自己是这方水土养育的,看到这么多漂亮的房子日渐破败,于心不忍,所以数年前便开始“多管闲事”,帮着看护、宣传、整理资源。“房子没人住坏得非常快,每逢暴雨,常有墙倒塌,很可惜。”
奎霞人林怀中虽已定居香港,但经常回乡。除了和家乡老友相聚,他带着相机在奎霞的大街小巷穿行,把家乡的点滴模样记录下来。
许庆芳是石井当地的民间文化研究爱好者,奎霞的老房子是他的“心头好”,他研究古建筑里的印章雕刻,欣赏其高超的手工艺。
“奎霞的古迹是奎霞的灵魂所在,红砖古厝、番仔楼是当年华侨下南洋的历史见证,也是华人华侨的根。”林瑞球表示,“华侨如果看到家乡的变化,看到古厝还保留着,就有一个回家的理由。我们要帮他们守住乡愁!”
蓝图:写好奎霞“侨”文章
藏在深闺的奎霞古建筑,近年来逐渐吸引各界的目光,也开始接受来自他们的馈赠。
今年2月,奎霞村被评为福建省第三批省级传统村落。今年7月,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省级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单位名单,奎霞村被列入其中。
今年7月,泉州市委改革办入村调研。考察组认为,奎霞村的古建是珍贵的传统建筑,凝聚着浓厚乡情,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也是研究清代以后民居的重要实物资料。考察组提出,要在做好文物保护基础工作的同时,全面提升文物保护水平。
以此为契机,当地政府部门正在探索模式创新,发力奎霞古建保护和文化传承。南安市石井镇党委书记蔡清安告诉记者:“‘侨’文化是奎霞的精神内核。讲好侨故事,写好侨文章,奎霞古建筑是最佳载体,因为它们无一不在讲述华侨海外爱拼敢赢的故事。我们正在进行史料收集工作,计划在这里打造华侨爱国教育基地及侨胞乡愁记忆馆,让华侨故事广为人知。”
“奎霞古建筑的保护和发展,要以奎霞人为主体,我们是‘保姆’。”蔡清安介绍,“奎霞有许多人在海内外从事影视、文化、旅游产业,他们有意愿、有能力为家乡旅游事业的发展助力。我们现在一方面在着手研究政策,为华侨后代返乡创新创业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村里已成立福建奎霞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计划探索古建整体打包、物业代管的模式,为奎霞的旅游事业发展打好基础。”
不只是古建筑,源远流长的家族文化、丰富多元的民俗活动也是奎霞的别样魅力。美丽的滩涂上,村民身着传统服饰捕鱼捉虾,穿梭于紫菜园、蛤苗田、海蛎区劳作,成为古村美丽的风景。奎霞村东南方有一岛,名曰“奎屿”,岛中央有长方巨石,岛上还流传着“秀才妈告御状”的历史故事。
“结合石井郑成功文化品牌、岑兜高甲戏发源地、石井中宪第及杨子山等旅游资源,把奎霞传统村落与石井镇的旅游资源捆绑成旅游套餐,让‘奎霞村’成为闪亮的旅游名片。”蔡清安说。(记者 游笑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