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博物馆正式开放10年来,年均接待观众达百万人次。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际凯 许旷 实习生 梅思源
武昌,张之洞路234号。
110年前,这里是湖北新军第八镇工程第八营的营房所在地。
如今,这里是湖北省总工会南区小区。
10月9日9时20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这里看到,一座刻有“辛亥武昌起义工程营发难处”字样的步枪雕塑,掩映在树丛中。
1911年10月10日晚,湖北新军第八镇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在这里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从这里出发,沿首义路向南约1公里,就是楚望台遗址公园。
当年,起义士兵冲出营门,赶往楚望台,占领军械库。他们打开旁边的中和门(今起义门),迎接南湖炮队。
“爸爸、爸爸,他们当年为什么要闹革命呀?”
10月9日9时50分,距离辛亥首义发难处工程营旧址不远的辛亥革命博物馆门前,许多人排队扫码入馆。在第三展厅里,一位小女孩拉着父亲的手,抬头问着。
“那是为了推翻腐朽的清王朝,为了振兴中华。”听完父亲的这番话,小女孩点了点头,若有所思。
晚清中国、革命原起、武昌首义、创建共和……博物馆的展厅里,一张张照片,一件件文物,一处处复原场景,都在诉说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南京条约、虎门条约、五口通商章程、望厦条约……
第一展厅墙壁上刻着的这些丧权辱国的条约,吸引了张钰锟的目光。
张钰锟是武昌工学院大一学生,一大早就和同学一起坐车赶来参观。“之前对武昌起义的历史有一些了解,但来到这里才发现,以前了解的只是冰山一角。”张钰锟说,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这次趁着学校放假前来,收获良多。
几位来自武汉警官职业学院思政课教学部的教师,在馆中拍摄视频。“馆中展出的内容,让我了解到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走向共和的这段历史,回去后要讲给更多的学生听。”一位吴姓老师说。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门前,人头攒动,这里与辛亥革命纪念馆仅一路之隔。
74岁的张志唐是光谷一家企业的退休职工,公司离退休党支部组织80多名老党员来此参观。他告诉记者:“恰逢辛亥革命110周年,和老同事们一起来这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感觉很有意义。”
“和平年代,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一旁,来自武汉传媒学院的祝潘樱姿说。
纪念馆里,一群“橄榄绿”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他们是武警湖北总队机动支队官兵。
女兵排长张鑫杨说:“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我们一定听党指挥,时刻不忘历史赋予的责任和担当,发扬先烈们的爱国主义精神,砥砺前行,为强军事业贡献力量。”
走出纪念馆,沿蛇山拾级而上,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映入眼帘。碑前,武汉市首义小学师生敬献的花篮格外显眼。
不忘来时路,永怀炽热心。
如今,武昌起义的枪炮声早已远去,历史的车轮还在滚滚向前。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雄的人民正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