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70年代,在特殊历史背景下,我国大规模开展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即“三线建设”。
服务三线建设,一条跨越豫鄂两省的新干线——焦枝铁路,于1970年建成通车。
据档案记载,百万筑路大军,仅用短短的八个月时间,就建成这条全长八百公里的铁路,创造了铁路修建史上的奇迹。
奇迹背后,有着怎样令人震撼的故事?
湖北段建设大军高峰时达55万人
翻开省档案馆保存的“焦枝铁路会战湖北省指挥部紧急会议纪要”,当年焦枝铁路建设的任务之宏大、任务之紧迫可窥一斑。
1969年9月10日至14日,省革委会、省军区召开紧急会议,传达了中央关于修建焦枝铁路的指示,提出“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以最高的质量,最快的速度,最低的造价,完成任务”。
湖北境内全长约300公里。会议要求,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前提下,实行总动员。冬播前后,分两批上民工40万人左右(冬播前上5%至10%),“早准备好,就早上路”。
争分夺秒大会战。
会议要求,一切准备工作在10月10日前完成,10月15日第一批上路,11月15日全线开工。
襄阳地区负责从黄集以北的省界到王集以北的宜城、钟祥县界,全长约106公里,上民工12万到13万人;荆州地区负责从王集以北的宜、钟县界起到当阳县沮河北岸,全长约113公里,上民工14万到15万人;宜昌地区负责从当阳县沮河南岸到枝城的长江大桥,全长约72公里,上民工8万到9万人。其中20公里至25公里,由黄冈上民工2.5万人,咸宁上民工1.5万人。
对铁道部第四建筑院、第四工程局、大桥工程局等单位,均布置了相应任务。
会议要求,各地、县在1970年3月底以前基本完成路基土石方、中桥(主要是60米以下桥墩台工程)和小桥涵,以及在专业队指导下完成短隧道等任务。大农忙时,只留少数民工进行工程扫尾和配合专业队伍施工。1970年3月底以前,完成襄北40公里的铺轨任务。
根据中央和武汉军区指示,在荆门设立了焦枝铁路会战湖北省指挥部,襄阳、荆门、宜昌地区设分指挥部。
担负任务的县建立民兵师,实行一师多团、一团多营、一营多连、一连多排、一排多班制。
最后实际参加湖北段会战的干部群众、民兵、工程技术人员等,高峰时达55万人。
艰苦奋斗,突破“禁区”攻克一个个难关
从河南焦作到湖北枝城,焦枝铁路施工沿线丘陵起伏,沟壑纵横,高填深挖,时间紧、工程量巨大。
对湖北段建设进行总结时,“相信和依靠群众,大打人民战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路”被列为会战胜利的重要法宝。
胸怀朝阳建焦枝,风展红旗如画。
从襄北地段到三板湖畔,建设大军以“铁臂劈开千重山,双手填平万丈渊”的英雄气概,抢晴天,战雨雪,“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夜以继日艰苦奋战。
几十万大军上路,房子不够住,物资机具短缺。参加施工的建设者自带工具和生活用具,“凡自己能解决的,决不向国家申请”。
大家自己动手,上山砍柴、割草、做土砖、搭工棚,用冬闲田自种蔬菜,边施工边安排生活。民兵参加施工超过3个月以上的,集体养猪、种菜,力争肉、菜部分自给。
碾压机械少,就用石硪夯;没有抽水机,就靠人挑,用脸盆端;缺乏运输工具,就靠肩挑背扛。
京山红旗民兵连,接受任务提前完成,完成任务再请战,屡战屡捷,成为“全面实现四好”的连队。
拼铆工人敢打敢拼,创造了一支铆枪8小时高空作业铆钉入859颗、6天架完一孔128米钢梁等新纪录。一座877米长的公铁两用特大桥,按常规至少两年才能建成,实际仅用了194天。
潜水工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在水下深达30多米的泥浆层作业,突破了施工“禁区”。
多快好省,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档案显示,焦枝铁路湖北境内全长298.073公里,完成土石方2595万立方米,特大桥3座3291.5米,大桥22座4268.02米,中桥22座1812.59米,小桥42座1263.45米,涵洞(包括倒虹吸、波槽)963座16635.71米,隧道4座1284米,明洞1座260米。
没有先进的设备,却有战天斗地、不惧任何艰难险阻的勇气和决心。
在党的领导下,焦枝铁路会战,短短8个月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获赞“依靠地方积极性,走群众路线,多快好省地修建铁路,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1970年7月1日,焦枝铁路建成通车,中共中央专门发来贺电。
通车仪式上,铁路线两旁人山人海,人们欢呼雀跃、载歌载舞。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枝柳线建成,焦枝铁路延伸至湘桂两省,统称焦柳线,成为我国又一条南北铁路大动脉。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志兵 通讯员 王平 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