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应锋 通讯员 邹景根 甘晓燕
阅读提要
郧西县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发挥旅游业催化和拉动作用,推动民俗游、红色游、生态游、乡村游等“旅游+”融合发展,以全域旅游带动乡村振兴,促县域经济倍增。
目前,该县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获“中国最具魅力文化旅游名县”“中国最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县”“全省十佳乡村旅游目的地”称号,“郧西七夕”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
“天上七夕·人间郧西”“天子渡口·古塞上津”,这是郧西县两大文化旅游品牌。
10月27日,郧西县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未来五年,加快推进以县城为中心的七夕文化展示区和以上津为核心的古镇文化展示区建设,以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5A级景区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为抓手,打造一流知名旅游目的地。通过建设沿汉江风情带、沿上湖路红色记忆体验带、沿郧三路绿色生态旅游带等,实现古色“焕新”,红色“圈粉”,绿色“增流”。
文旅融合提升“七夕”魅力值
旗锣伞扇、八抬大轿、十里红妆……10月7日上午,在郧西县观音镇双石沟民俗村,中式婚礼民俗表演《十里红妆》,让游客近距离感受特有的“七夕”婚俗文化。
除了表演,展现红妆之韵、红妆之美的传统“三书(聘书、礼书、迎书)”“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九组“七夕”婚俗主题雕像,也引得游客竞相打卡。
“除十堰游客,还有陕西、河南、甘肃等外省客人。”民俗村党支部书记汪明凡介绍,今年国庆长假,平均每天有游客三四千人,农家乐、民宿、农产品也跟着火起来,“核桃、辣椒等土特产,每天卖好几万元。”
一条天河,郧西特有,孕育了浪漫的七夕爱情传说。“郧西七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郧西兼顾保护与利用、有效“活化”非遗民俗,蹚出集民俗文化和自然生态为一体的旅游路子。
“走七夕路、观七夕园、赏天河景、听七夕曲、喝织女红、品天河酒……随处都能感受到浓浓的七夕文化。”来自西安的王女士对郧西非遗民俗文化赞赏有加。
今年国庆假期,郧西全域旅游人气、财气双收,累计接待游客103.9万人次,较2019年同比增长190.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41亿元,创历史新高。
郧西县用文化赋能城市建设,打造七夕浪漫城,把县城发展深度嵌入到全省“襄十随神”城市群协同发展之中,使郧西成为武汉至西安黄金旅游线路上的重要驿站和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红色旅游景点串珠成链
“走进纪念馆重温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很高兴以这种方式表达对新中国的祝福!”国庆假期第一天,十堰张女士全家一早便从郧西县城关镇出发,乘坐红色专线车,“打卡”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鄂豫陕第四分区党员政治生活馆、红25军转战郧西纪念馆等。
郧西是湖北解放第一县。贺龙、徐向前、李先念等先辈在此浴血奋战,红25军在这里创建根据地,红四方面军、红3军、红74师在这里战斗过,红色文化底蕴丰厚,红色文化元素富集。
“郧西县湖北口坎子山——上津古城”是湖北省12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中“南水北调 饮水思源”重要节点。郧西县还推出“城关王家坪——土门关帝庙——上津上关县——关防丁家坪——湖北口湖北关”红色旅游路线,涵盖全县知名的红色旅游景点,成为游客“按图索郧”的红色“导游图”。
“每天有20桌以上的客人,一天收入近万元。”该县城关镇王家坪村经营农家乐的周绍伍开心地说。王家坪村是郧西县红色旅游乡村振兴示范区。村党支部书记王玉宏介绍,全村现有40余家康养旅居、特色餐厅、商店,200余人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郧西县还紧紧抓住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郧西段)建设机遇,以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为核心,建设文化旅游复合廊道和长征文化重点片区、革命文化扩展片区,串珠成链、多点联动,赋能全域旅游发展。
美丽乡村留住“诗与远方”
“路在景中,景随路移,比想象中的还要美!”有着“中国小九寨”之称的郧西五龙河景区游人如织,一面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遍山栌叶或红或黄,“国庆红”与“栌叶红”交相辉映。来自宁夏、河南等地的旅行团落实“一扫两核一测一登记”防控措施后,迫不及待进入景区。
郧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做好绿色生态文章,加速推进产业绿色化、城镇景区化、田园景观化,创建A级景区12家,其中4A级景区4家,3A级景区6家。
把农村变景区、农房变客房、让农民当导游。伴随着关防乡“农耕文旅·田园沙沟”、香口乡智慧休闲农业扶贫示范区、马安镇“福地·菇乡”等美丽乡村建成,越来越多的乡村承载起“诗与远方”。
“住宿和餐饮每天营业额都在5000元以上。”谈起假期的生意,关防乡沙沟村边关客栈业主吴华壹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前不久,横跨鄂陕两省的白郧汉江大桥正式通车,让过去隔汉江相望的郧西县和白河县往来仅需15分钟。郧西县适时对陕西省安康市来龙潭河、天河景区观光旅游的游客实行5折特惠,仅国庆假期,陕西游客达10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