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成为龙家界村重要产业,图为村旅游接待中心。
在省退役军人事务厅驻龙家界村工作队协调下,村里建起远程会诊中心,村民足不出村就能接受专家诊疗。
村民唐树高家失火后,在驻村工作队帮助下住进了新房。
省退役军人事务厅驻龙家界村工作队队长李经刚(中),队员陈军(左)、张卓。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际凯 通讯员 包晓霁 陈一
咸丰,高乐山镇龙家界村。
山连着山,一眼望不到头。
10月24日,晚秋时节。
山坡上,成片的油茶树,几个农民正在采摘,不一会儿就装了满满一麻袋。
“等这油茶完全成熟了,每户可增收1000多元。”看着高矮不等的油茶树,59岁的李经刚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
李经刚是湖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驻龙家界村工作队队长,也是一名退役老兵。
“油茶1010亩、白茶180亩、烟叶250亩、民宿3栋……”李经刚掰着指头算账。
两年多时间,在这个平均海拔1200米、山广人稀的村子里,李经刚带领两名年轻队员发扬不怕苦、不怕累、敢啃“硬骨头”的精神,推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把军人的优良作风印刻在村民的心里。
拿着镰刀上山找水源
“你看,这是我们组织村民修的蓄水池,足有1500立方米。”
开车围着大山转了好几圈,又步行走过一段小路,李经刚把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带到一处蓄水池前。他说,蓄水池解决了7个村民小组、1000多人的吃水问题。
龙家界村是典型的山区村,16个村民小组、496户村民,居住在14.72平方公里的大山里。组与组之间,往往相隔十几分钟的车程。
作为机构改革后新组建的驻村工作队,省退役军人事务厅驻村工作队是全省最“年轻”的驻村工作队之一。
2019年3月5日,来自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办公室的李经刚、省荣军医院信息中心的张卓、武汉军供站纪检监察室的陈军来到龙家界村。三人中,仅李经刚有过乡镇工作经历。
“山路上,一盏路灯都没有,越走越黑,越走心里越发慌。”至今,张卓还忘不了刚进村的情景。
彼时,村民大多靠打工和种植传统农作物为生,村集体无产业、无收入。村里只有主干道是水泥路,通组及小组内部互联路大多是泥巴路,7个小组村民吃水靠人挑。
李经刚带着张卓和陈军,用了40天时间,跑遍16个组,了解村民急盼解决的问题。
为解决村民的吃水问题,工作队和村干部一起,拿着镰刀和木棍,一边开路一边驱赶虫蛇。3个月后,他们终于在12组的山上找到一处水源。
2020年,蓄水池建成,千余村民挑水吃的历史被改写。
奖补带动激励村民积极性
“不比环境比贡献,不比时间比效率。”这是李经刚常说的话。
为解决村民小组内部互联路泥泞和院坝杂乱的问题,李经刚想出了奖补的办法。
修互联路,政府每平方米补贴一包水泥;院坝硬化,每平方米补两包水泥。砂石和人工由各家各户解决。
“刚开始还担心村民反对,后来看到越来越多的村民热火朝天干了起来,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李经刚说。
随着水泥路通到每家每户门口,龙家界村的村容村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龙家界村是个传统村落,木质房屋众多。
2019年,村里两户人家因电线老化失火,引起工作队的关注。他们与村“两委”一道,以此为案例,一方面在全村开展消防知识宣传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奖补政策,鼓励村民更换新的电线铜线并穿上阻燃管。经验收合格后,给予每户奖补700元,并配备灭火器等消防器材,消除火灾隐患。
乡村振兴,没有产业则不可持续。
通过调研,工作队带动村民扩大油茶种植面积,鼓励白茶和烟叶种植,推动发展民宿旅游产业。
在龙家界村旅游接待中心电商平台大门上方,红色的五角星格外显眼。旁边,两栋民宿已开始试营业。李经刚说:“这一片将建造20多栋民宿,并在山上修建栈道、观景平台、绿道,打造国防教育基地,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避暑、观光旅游。”
据了解,截至目前,工作队已争取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定点帮扶资金320万元,社会帮扶物资100万元,协调各级部门帮扶资金2000余万元用于村旅游接待中心电商平台、木质房屋电线改造、村庄环境整治、扶贫产业管护和水电路网等设施建设。村里形成了以初具规模的白茶、油茶种植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村集体两年多时间累计收入达33万余元。
深山里建起远程会诊中心
在龙家界村卫生室里,一个远程会诊中心引起记者的注意。
卫生室里,45岁的村医姚秋玲正在整理酒精、口罩等防疫物资。
姚秋玲介绍,从前,这里只能诊治一些常见病,遇到复杂病症,村民只能去咸丰县、恩施州或武汉的医院。现在有了这个远程会诊中心,村民可将医院的检查结果上传,得到武汉专家的诊断意见,方便多了。“除了线上诊断,专家还通过视频连线,定期给村民传授卫生健康知识,很实用。”她说。
这是省荣军医院与省退役军人事务厅驻龙家界村工作队共同搭建的“龙家界村远程会诊中心”,于今年9月24日挂牌投用。
“出行不便,看病难,是村民们的‘急难愁盼’问题,也是长期困扰工作队的一大难题。”李经刚告诉记者,结合远程会诊中心,针对性的开展送药下乡,将有效改善群众就医环境。
扶危济困,是工作队一直在做的事。
43岁的田孟国是一名退役军人,妻子去年因病离世,留下9岁的女儿。工作队队员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上门走访慰问,给予救助。
7组村民杨通培之子杨山,因母亲改嫁、家庭条件不好而产生厌学思想,初中二年级时辍学半年。每逢有人上门,杨山都会从后门离开,避而不见。
工作队了解情况后,为父子俩申请了民政救助,积极联系教育部门为杨山办理转学手续,并多次与其沟通。最终,杨山重回校园读书。
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
“在大山里驻村工作两年多,感觉亏欠最多的是谁?”
面对记者的这个问题,李经刚、张卓和陈军三人沉默了好一会儿。
“我感觉亏欠最多的,还是我的老母亲。”李经刚首先开口。
2019年国庆节,李经刚年过八旬的母亲病重,刚刚回到家的他接到村里的电话,他二话不说赶回村里。2020年3月,母亲因病去世。办完母亲的后事,李经刚第一时间赶回龙家界村,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都说养儿防老,但我这个儿子确实做得很不够。”李经刚说完,已红了眼圈。
33岁的张卓驻村时,女儿不满1岁。妻子为了支持他的工作,辞职专心在家带孩子。去年12月,小儿子出生,妻子有些力不从心。
“这两年亏欠家里的太多,只能回去后再补偿。”张卓说。
46岁的陈军驻村时,女儿正值初三。今年,他递交了继续驻村的申请。
“因为还有梦想没有实现,我想看到村里的民宿度假区和国防教育基地建成,看到老百姓走上致富路。”陈军说。
工作队的付出,村民都看在眼里。
“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感谢驻村工作队的关心!”10月25日,在龙家界村1组,53岁的唐树高说。
2019年的那场火灾,将他和弟弟的两栋木屋烧毁。当晚,李经刚带着工作队赶到现场,组织人员将被火烧伤的唐树高送医院治疗,组织捐款,还协调资金帮助哥俩重建住房。如今,他们都住进了新房。
唐树高说:“工作队的作风令人感动,也让我认识到,如果个人不努力,党的政策再好也不顶用。现在我每年打零工能挣2万多元,还种了水稻和莲藕,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当了10年村支书的杨胜华感叹,工作队不是“动嘴皮子”,事事亲力亲为,还经常帮助村民打扫卫生、干农活,他们扎实的军人作风令人钦佩。
由于年龄原因,李经刚即将结束驻村工作。
“说实话,真舍不得走。如果不是马上要退休了,真想再干两年,以后的任务就要交给你了。”李经刚对身旁的陈琳说。
陈琳今年51岁,来自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规划财务处,是驻村工作队队长的继任者,也是一名退役老兵。
他对李经刚说:“放心吧,老李!我们‘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定会让龙家界村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