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吴汉 通讯员 杨祎林 孙雅迪
“粮食烘干中心建成,今年粮食收储就稳当了。”10月18日,新洲区东门村村民笑着说,“往年遇到连续降雨,粮食收储压力都非常大,以往要着急请人工找晾场。”前不久,东门村粮食烘干中心一期烘干房工程顺利建成投产,每日最高可烘干稻谷30万斤,不仅解决了村里水稻烘干问题,还为周边种植大户提供了粮食烘干服务。
东门村曾是新洲区有名的贫困村,村民们主要靠种植水稻等农作物维持生计,全村水稻种植面积有300多亩。2017年,对口帮扶的武昌区中华路街从产业扶贫的思路出发,针对村域产业薄弱困境,通过扶持入股黄贡米业、外包龙虾养殖基地等方式,助力村民脱贫,经多方调研论证,驻村工作队决定推出粮食烘干中心项目,创建烘干房,解决村里水稻烘干问题。工作队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并运用帮扶政策为烘干房争取补贴,在多方努力之下,烘干房近期顺利建成投产。
东门村村干部介绍,前段时间连续阴雨,给粮食收储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往年遇到这种情况,东门村都忙得焦头烂额,而现在“一点都不慌了”。目前,该村两家大米加工企业的谷物烘干机保有量已经达到11台。
据介绍,一期烘干房工程投产后,每日最高可烘干稻谷30万斤,不仅解决了村里水稻烘干问题,还为周边种植大户提供粮食烘干服务,目前正在推进烘干房二期包装流水线的建设。同时,工作队还将积极引入和发展其他产业,助力东门村产业多元发展,以产业振兴促乡村振兴。
粮食顺利收割储存后,如何尽快销售出去?每年秋冬季节,驻村工作队员又成了“销售员”,积极帮忙对接市场,借助武昌区打造的“农夫市集”品牌活动,帮助村民卖大米。去年,驻村队员就成功帮忙卖出1万多斤大米,解决米业的销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