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1950年,由武船制造的船用锅炉
“现在的武船,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近日,65岁的唐功杰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
不久前,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中,燃料加注供气系统和飞船垂直安装调试厂房非标设备就是“武船造”。
退休前,唐功杰是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船)总经理。
从1200吨级到30万吨级,在他看来,是铁打的“军工精神”铸就了“武船力量”。
武船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晚清时期。
图为:早期下水滑道
晚清时期,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汉阳开办了冶铁、兵工两厂,在武昌开设了布纱丝麻四局,但没有发展船舶制造业。
1934年4月20日,经当时的湖北省建设厅提案,利用张之洞早年开办纺纱局旧址设立武昌机厂,发展长江中游新式造船厂。
武昌机厂于1934年6月6日正式开工,开启了武船的持续发展历程。
从武昌机厂、湖北省航业局修船厂到宜沙航务处修船厂,武船经历多次机构改组。
图为:毛主席畅游长江,武船职工在岸边欢呼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原临时政府考虑到修造船舶行业的统一管理和发展,决定将汉阳船舶修造厂与湖北机械厂合并,成立华中的大型造船企业——江汉船舶机械公司。1951年,江汉船舶机械公司正式被列为国家基本建设单位。
60年代,受国际政治局势影响,在制重点型号面临外国专家全部撤走,技术、物资供应中断等巨大挑战,武船日以继夜组织技术攻关,终于解决技术和配套生产难题,历时70个月,实现重点型号任务的自主建造。
图为:早期木质船舶建造现场
如今,武船离开奋斗数十载的武汉市武昌区张之洞路2号,在武汉市新洲区双柳街道全面开启新征程。
“和当年相比,现在的武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唐功杰说。
唐功杰是山东人,毕业于上海交大船舶设计与建造专业。
1982年,他进入武船。30多年里,他从普通技术人员成长为公司总经理。
图为:早期的零部件制造
2021年9月29日,在张之洞2号的武船老厂区,室内的船台正在进行拆除。“我刚进厂的时候,船台是露天的,地基没有用水泥加固。往往一边造船,一边还要加固地基。”唐功杰说,当时武船只能建造1200吨级的船舶。
随后,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进行,露天船台变成了室内船台,船也越做越大。
1987年秋天,武船接到四川一家企业的订单,要制作一个重达1000多吨的化工容器。
容器太大、太重,桁吊承载不了,要分成几截在船上焊接成型。
图为:早期建造的木质船舶
“当时要赶在枯水季节来临前,把容器做好运出去,工期十分紧张。”唐功杰回忆,为了赶工期,40多个工人们白天干活,夜晚就睡在办公室的水泥地上,终于如期完成。
唐功杰说:“为国防出力,大家都是忘我工作、不讲条件,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军工精神。现在,我们的制造能力大大增强,从船舶、舰艇到大型闸门、发射架,上天下海入地,我们都能做。”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际凯 通讯员 杨德义 谢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