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嗣贵老首长的革命经历非常丰富,参加过反‘围剿’斗争、百团大战、中原突围战斗等许多著名的战役战斗,并参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10月29日,在湖北省军区武汉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离休干部丁干贞告诉记者,他和余嗣贵都曾在武汉军区任职,“尽管老首长已经去世21年,他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永远传承。”
负伤掉队后,5天追上大部队
1984年,武汉军区成立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收集记录老兵们的口述历史。时任办公室主任的丁干贞采访了余嗣贵,老首长的一段故事让他铭记至今。
1932年9月,余嗣贵在红四军十一师三十三团六连当战士。在部队急行军到六安县的麻埠(现属金寨县)时,与敌人展开了激烈战斗。余嗣贵所在的主攻连始终冲在前面。他往前冲了好远才发现自己鲜血流了满腿,左膝盖下方已被弹片炸伤。
负伤后,部队立即派人将余嗣贵等伤员送往安徽金家寨红军医院治疗。本以为暂时安全,结果他上午刚被送医院,中午国民党就打过来了。
万分紧急情况下,医院领导立即组织伤员转移,并宣布:可以追赶部队,也可以回家,还可以自谋生路。余嗣贵和十几个轻伤员一道往山上跑。余嗣贵的伤腿肿得老粗,鲜血顺着裤腿往下流,每一步都像针扎一样疼。一路上,伤员从几十个变成七八个,到最后只剩余嗣贵等三个人。
“我们就是爬也要爬到部队里,就是死也要死在战友身边!”丁干贞等人采写的《从金寨到英山——追赶部队的一段回忆》中,记载了余嗣贵的这句话。一路上忍着疼痛、躲避敌人,余嗣贵等三人终于在第五天上午赶到英山,追上了大部队。
“红军时期,他担任过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河南省军区副政委,1972年又调到武汉军区后勤部任副政委。”丁干贞说,“从普通一兵到副政委,老首长的职务在变,但对党的一颗红心永远不变。”
九死一生,从士兵成长为将军
“父亲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他始终把自己当做普通一兵。”采访中,余嗣贵的大儿子余太岳对记者说,父亲出身穷苦,他生在一个雇农家庭,家中“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早年,他靠在染布场打短工维持生计,受尽欺负。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在鄂豫皖闹革命,打土豪、分田地,才将他从苦难中解救出来。
余太岳出生时,父亲正好南下到郑州。3岁左右,余太岳才来到部队和父亲团聚。从小,他听父亲讲过不少战斗故事。
“有一次,和国民党宋子文的缉私大队作战,对方武器装备优良,父亲所在部队选择战略撤退。他们一边往前跑,敌人一边紧追不舍。那时候是冬天,他穿着皮大衣,跑起来衣襟飞起来。撤退成功后发现,两边衣襟被打了十几个子弹窟窿!”对这个窟窿的故事,余太岳记忆犹新。
“要是中间打了一个窟窿,哪还有我们呀!”余太岳记得,当时,他和几个妹妹都不由得感叹,但父亲却是云淡风轻。
“兵家儿女早识刀枪,从小的梦想就是从军报国。”在部队大院长大,20岁当兵入伍,余太岳说,父亲的战斗故事、革命精神是我们的传家宝,激励家中的后辈不忘初心、接续奋斗。
(湖北日报见习记者 魏萌叶通讯员 徐晶 牛贺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