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严芳婷)11月5日,武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武汉市创新地图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创新地图的主要内容和功能。
创新地图瞄准武汉市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目标,整合全市科技创新要素信息,全景式呈现科技创新资源地图、科技创新规划地图、创产融合引导地图、科技创新服务集成地图四大板块。
共绘制地图24张(包括热力图5张、规划图2张、引导图1张、分布图16张),制作表格清单25张,涵盖全市178个高水平创新人才与单位、1410个创新平台、6259家重点创新企业、867个创新服务机构,合计4大类25小类共8714个创新要素信息。
全方位展现全市创新资源现状。全市创新资源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科研院所等高水平创新人才与单位;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湖北实验室、国家级和省级市级科技创新平台等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科技金融服务机构、技术合同登记站、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科技金融工作站、专利服务机构等创新服务机构。创新地图提供创新资源的详细空间位置、所属区、技术领域、产业方向、组建单位等信息,实现各区创新资源分布和综合创新实力横向对比的可视化呈现,为用户提供各类创新资源的多维度评估、多指标统计。
此外,创新地图从区域协同创新格局、“一核一城一圈”全域科技创新格局、创新载体规划布局层面描绘武汉市科技创新发展蓝图,展示了武汉全市规划布局的63个创新街区、园区、楼宇,其中创新街区11个,创新园区33个,创新楼宇19个。
同时,创新地图紧扣“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要求,以市产业地图为基础,针对与创新发展最为紧密的六大支柱产业(“光芯屏端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和服务、大健康和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和先进基础材料、智能建造、绿色环保)、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网络安全、航空航天、空天信息、人工智能、数字创意、氢能)和五大未来产业(电磁能、量子科技、超级计算、脑科学和类脑科学、深地深海深空)进行精细化对接。创产融合板块涵盖17个产业门类对应的697个创新资源,并对各类创新要素的组建单位、建设地点和技术领域进行详细介绍,推动创新资源与产业布局从创新资源匹配和技术方向指引两个维度进行无缝衔接。
创新地图以为创新主体提供便利化在线创新服务为目标,着重整合武汉市现有的“武汉市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武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武汉市技术合同认定服务平台”“武汉市企业融资对接服务平台”等资源,提供相关服务办理链接、生活服务配套查询和创新资源评估比较三大功能,在营造更优科技创新环境、吸纳科技创新人才方面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武汉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创新地图展示平台已通过“武汉云”上线发布,市民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全景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