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应该坚持不懈地努力!这是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与科学技术学院博士三年级学生袁鑫的朋友圈签名。
3岁那年,袁鑫在跟随母亲去河边洗衣服的路上发生车祸,右臂被货车碾得血肉模糊,命悬一线,经过三次转院,他才被救了回来,却永远失去了右臂。20多年来,被迫“折翼”的他用一只左臂拨开命运的迷雾,在本硕博7年时间里,单手敲代码,获得30多项奖励和荣誉,描绘出自强、自律的精彩人生。
自强坚韧,以常人标准要求自己
化身“折翼”少年后,袁鑫在父母的引导下,3岁起,就开始锻炼左手的动手能力。最初用左手写字时,会发生左右颠倒的情况,左手吃饭也十分不习惯,但他没有放弃,不断训练,如今,他的左手与常人的右手没有太大区别,单手也能应对生活所需。
2014年,袁鑫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汉科技大学。入学军训,武汉酷暑,地表温度临近40摄氏度。标准的军姿,袁鑫一站就是二十多分钟,正步训练时,几次因为手脚难以协调而摔倒,有老师心疼他,提议其前往“飞虎队”做后勤工作,袁鑫婉言谢绝。训练时,他不断完善自己的动作,为自己取得的小进步而欣喜,经过不懈努力,袁鑫最终成功入选表演方阵。
实验课里,拆分线路的操作需要通过2只手配合完成,可袁鑫单手只能捏住1根线头。在多次尝试和老师的帮助下,袁鑫最终利用左手中指将线头的一端抵在手掌,大拇指和食指捏住另一端,将连接线成功拔开。
光是单手打字,他就花费了3个月的时间去练习,编写代码时,效率只有别的同学一半,C语言考试勉强及格。在班主任李文杰的鼓励下,袁鑫时常带着学习上的疑惑去找老师交流,成绩稳步提升,C++考试考了94分。
袁鑫本科期间的团支书杜树林很佩服袁鑫。“虽然身体有缺陷,但丝毫不影响他的成绩,上课时他会坐在前两排,期末复习时,班级同学还会找他借笔记。”
醉心科研,因热爱而发光
大二下学期,袁鑫进入学院高级实验师陈姚节的实验室,正式步入科研之路。一只手完成两只手的工作量,袁鑫需要花费数倍于他人的精力,常常最早一个到达实验室,最晚一个离开。
科研之路磨难多,用心之人不怕苦。专业基础扎实,肯学习肯吃苦,是陈姚节对袁鑫的评价。袁鑫的“办公区”有两台电脑,一台闪烁着密密麻麻的程序代码,另一台则都是论文材料,书本笔记堆叠在办公桌上,和电脑一般高。
2019年,袁鑫带领团队获得挑战杯国赛二等奖。他和团队带来的“船载水炮‘智慧眼’——智能目标跟踪与射击反馈系统”,用水炮对非法渔船进行驱赶,在市场上获得认可。
参赛作品从2017年开始策划,2018年开始算法的研究。课题确立之初,精确定位、图像识别等一大堆的难题蜂拥而至,面对这些困难和挫折,袁鑫带着团队迎难而上、毫不退缩。为了测试系统的运行效果,他和团队常常漂泊在湖面上,风雨吹打、蚊虫叮咬是常事。
比赛决赛在北京举行,当时已进入深秋。为了方便活动,袁鑫和团队只身着简单衣物调试机器。“刚开始会感到寒冷,但全心全意投入实验后,不知不觉就暖和起来了。”袁鑫表示,科研给他带来了无限快乐,也让他找到了自己今后的人生方向。
在科研的道路上,他从完成简单的通讯编程,到制作船舶自动辨识和建模系统,再到成功申报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成功申请一项软件著作权,并发表一篇EI国际会议论文。袁鑫一直在突破自我。
“科研不仅为了自己,更是对标国家需求。”袁鑫说,他想留在大学里任教,在科研上为国家增砖添瓦、作出贡献。
帮助他人,用心传递温暖
本科期间,袁鑫是全班唯一一个主动报名,参加学校“万米长跑”运动的人,小雨淅淅,“独臂”男孩在雨中奔跑的背影感染了班级同学一段段陪跑。休闲时,袁鑫喜欢以锻炼的方式放松身心。每天早上或晚上跑步,每周三次在宿舍内做仰卧起坐,一次能做100个。
袁鑫的硕士辅导员向钦勇和袁鑫关系特别好,“他绝对是大家的好帮手,是学生们的好榜样。”读大三时,袁鑫主动请缨成为班主任助理,帮助低年级的学弟学妹适应学习生活,2017年年底,袁鑫收到了软件工程1601班全班女生写的感谢信。
“师兄很热心,无论是学习难题还是生活需要,我们都喜欢找他帮忙。”武科大学生汪诗琴十分感激袁鑫的帮助,她写作一篇论文期间,袁鑫指导修改了8次,凭借在高水平期刊发表的多篇论文,她最终成功申报上本硕博连读。
为何如此愿意帮助他人?“我感受过温情,便想把它传递下去。”袁鑫说,他高中就读于咸宁高中,班主任杨老师非常关爱他,每月自费赞助他100元的生活。种种暖心的经历在他的心里生了根,促使他在人生之路上不断播撒爱的花果。
“袁鑫拒绝了我们所有的生活援助,如果可以,他只希望拥有更多学习的平台。”该校计算机学院党委副书记龚晗说,袁鑫是一个阳光积极、勤奋刻苦的大男孩,他全然以常人标准要求自己,靠着自身努力闯出了一片天地。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张歆 通讯员李文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