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徐汉雄
据中国气象局消息,11月7日至8日,本轮寒潮过程引发的强降雪,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北、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其中,内蒙古东南部、辽宁中部、吉林西部等地部分地区出现大暴雪或特大暴雪。(据11月8日人民网)
受雪灾影响,多个地方已启动重大气象灾害Ⅱ级应急响应,开启停产、停课、居家办公模式。一下雪就是暴雪,一下雨就是暴雨。近年来的一些灾害天气,似乎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
11月8日,应急管理部公布了一组数字:本世纪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大约3亿人次受灾,平均一年直接经济损失3000多亿元。
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周学文表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气象灾害防范面临新的挑战。今年以来,已经发生江苏南通龙卷风、河南郑州特大暴雨、湖北随州特大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
国家气候中心专家表示,极端冷暖事件频发、干旱暴雨常见,有可能成为一种新常态,人们需要进一步提高预防极端事件的能力,应急也许会成为常态化。
此次北方的降雪天气,再次表明了这一点。极端天气说来就来,唯有加强预警意识,有更多的未雨绸缪举措,才能更好地应对灾害,避免措手不及。由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很难实现精准预报,此类事件时间、地点随机性大。如何做好防范应对,也体现工作时间紧、难度大的特点。应急管理部表示,正在评估修订的“应急预案”,将建立健全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机制,量化启动标准。
当极端天气与相关的应急成为常态,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常态化的应急意识,要将应急工作贯彻在平时,久久为功。包括应急物资的储备,基础设施的修建,都要功在平时,以随时能抗击灾害的袭击。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万艳华指出,保护“生命线系统”是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灾害时最重要的任务。所谓“生命线系统”,包括给水排水、供电通信、燃气蒸汽等基础设施,以及粮食和燃油等供应系统,等等。
这个建议,对做好灾害应急预案当有参考意义。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提高抵御极端天气的能力,就必须保障“生命线系统”的正常运转。因为人命是第一位的,不容有失。所以,7月26日,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加强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工作的紧急通知》中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一旦出现极端天气等非常情况,要坚决即时启动最高等级响应,该停学的停学,该停工的停工,该停业的停业,该停运的停运,尽最大可能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应急新常态,就须以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为目标,提高对极端天气的多发性、危害性的认识,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包括加强监测与会商、及时发布气象预警信息、提前做好防灾避险准备。总之,就是应急的意识与准备,要成为常态,做好更多的未雨绸缪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