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张城、通讯员吴钦、何金城)未来的世界竞争,很大程度上将是产业集群的竞争。作为纺织服装大省,湖北虽有产值突破3000亿元的骄人成绩,但产业集群层次较低,高附加值产品不多,品牌企业偏少,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偏多。
产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难题怎样破解?改变,始于创新。
今年9月以来,省纤检局抽调质量管理、检验检测、计量检定技术骨干,邀请武汉纺织大学纺织工程、品牌管理等专业专家成立“巡回问诊”专家团队。在党委书记、局长林松金的带领下,专家团队下沉企业一线,通过“把脉问诊”,实施“一企一书一策”,针对企业存在的质量问题,出具《质量诊断书》,同时,结合“问诊”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举办质量培训,通过精准帮扶,帮助企业分析查找原因,提出对策与建议,切实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省纤检局党委书记、局长林松金了解企业生产情况。记者张城摄
深入车间“找问题” 实时把企业难题解决在一线
面对专家给出的解答,位于汉川的湖北妙虎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路暗自叹服:“以前企业自己找问题浮于表面,现在专家‘揪’出的问题一针见血。解决方案切实可行,专业性很强。
作为一家老牌民营纺织企业,该公司近些年来主动进行技改,但新设备因疫情交货延迟,部分老设备仍在继续使用,导致产品质量不太稳定。团队专家、武汉纺织大学副教授陈军对老设备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这张吊牌不规范,检验报告只能说明送检样品的质量情况,并不能代表这一批次的全部产品。”在几百公里外的荆州市红飞针织服饰有限公司样品间,省纤检局党委委员王克作发现该公司将样品检验报告印成吊牌挂在服装上,这并不规范,因为检验报告只能说明送检样品的质量状况,不能代表该批次全部产品。”
监管部门上门“问诊” 技术专家现场“开方”,效益已初显。“从去年7月到今年9月,我公司在天猫和线下商超销售的7个品牌服装,在国家和省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中全部合格。这要感谢省纤检局的技术专家多次现场指导。”荆州市红叶针织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孟颖告诉记者。
据悉,截至目前,省纤检局专家团队已为省内6个地区的38家纺织服装生产企业提供“诊断”服务,共出具质量“诊断书”38份,发现质量问题86个。
湖北省纤检局相关领导与企业负责人进行沟通交流。记者张城摄
座谈交流“讲问题” 贴心服务让企业态度主动转变
“在本地进行成品送检有部分指标没覆盖,我们只能送到外地检测,费时费力。”省纤检局团队在湖北华诗韵服饰有限公司座谈交流时,该总经理韩晨发言尖锐。
王克作立即给企业一颗“定心丸”,孝感分局实验室正在更新和扩容,明年年初大部分检验指标都可覆盖,企业再不用多跑腿了。
“以前听说执法人员上门都避之不及,现在有了质量意识,我们都是主动送检,非常欢迎专家们上门给我们找问题、解疙瘩。”该公司董事长韩少华颇有感慨。
在湖北青叶子服饰科技有限公司座谈交流时,公司总经理陆志高提到,希望我省效仿沿海地区成立校服产业协会。专家组现场办公,与湖北省服装协会负责人沟通相关事宜,现场反馈结果。
针对座谈和走访中发现的问题,省纤检局质量科迅速行动,组织专家“开方治病”: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提升员工综合能力,引入市场机制,加强与专业高校的通力合作,推动培训内容由大而广向小而精转变。
团队专家、武汉纺织大学副教授陈军为企业授课。记者张城摄
建言献策“提问题” 让“头尾”企业飞得更高更远
宜城天舒纺织有限公司是湖北省最大的紧密赛络纺纱线制造商,其生产的纱线享有“湖北第一纱”和“中国精品纱线”的美誉。
“从现场情况来看,公司装备技术和质量管理水平都比较高,但当前国内市场原棉价格涨势明显”在交流环节,陈军的建议更深一层。“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提前进行技术储备,尝试在新型纤维上“做文章”。
“没想到专家讲这么接地气,既讲明了理论,又有实践中的探索,意见和建议都说到了重点,为公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让我们茅塞顿开。”公司总经理高立新激动地说。
“半成品缺乏检验手段,裁剪工艺落后,质量管理凭经验,这些问题都影响产品质量……”在湖北三王纺织服饰有限公司,王克作直指企业弊端,建议其尽快用智能化设备代替人工,建立质量管控体系。
企业负责人坦言“苦衷”:一直改革,却无适合人才和方法。
面对企业“痛点”,省纤检局纪委书记洪步才现场承诺:请不到人才,我们来人教,只要企业需要,我们免费培训。
“开展纺织服装产品质量技术帮扶“巡回问诊”活动,是我局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举措,”省纤检局党委书记、局长林松金表示,下一步省纤检局将坚持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完善实施机制,使“巡回问诊”常态化、精细化,助力企业质量提升,推动湖北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