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孙婷婷 周治涛 通讯员 程琳
飞鸟成群,栖居“森林钢厂”的场景,让生活在武汉市武钢北湖区域的人们,对身边的环境变化感慨良多。
污水变清流
“我刚来的时候,这里还是破破烂烂的水塘,气味也不好闻。附近居民都不愿意靠近,更别提鸟儿。”11月初,武钢北湖污水处理站站长岳耀全,回想起13年前建站时的场景感慨不已。
武钢北湖区域,位于白玉山生活区的东南端,有一条明渠直通武钢和北湖,历史上武钢厂区的工业废水通过这条渠排放,造成北湖不同程度的淤泥堆积,局部水域已由湖泊变成沼泽地。攀建光明社区居民汤桂珍,1998年随子女从四川攀枝花到武钢生活,一家人就住在明渠附近,“当年我们刚来时,就很少有鸟飞,后来更是难看见了。”
面对生态环境的恶化,2007年武钢耗资1.2亿元在北湖附近建了一座污水处理站。2018年起污水处理站进行升级改造,实施节水减排和雨污分流项目,彻底改变了武钢六十年来雨污不分流的历史,外排水质进一步改善。在污水处理的同时,污水处理站的植被绿化也不断完善。2018年,岳耀全在站区预备地,第一次看到几只白鹭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他兴奋不已:“哪能想到这里还会有白鹭飞来呢?”
如今,漫步在武钢有限北湖污水处理站,随处可见丛林和绿地,还有枣树、李子树等果树,循环处理过后的清流,喂养着站区中央假山水池里的一池锦鲤。
土坡变公园
武钢有限行政中心旁边,有一座高不过60米的小山,名叫石山。放眼望去,在石山之上,满山青翠,丛林中的虫鸣鸟叫,与不远处的武钢高炉和厂房交相辉映。
石山堪称是武钢的发源地,见证了武钢1954年选址的历史。但在2019年之前,这个土坡之上还是楼房破旧的景象,山体部分区段地势陡峭,存在山体滑坡、塌方等隐患。
2019年10月14日上午,61年前曾为新中国炼出第一炉铁水的武钢一号高炉正式停炉,永久退出生产。而就在这一年的12月25日,围绕石山建设的“红钢绿园”公园也正式建成开放,目前武钢厂区还建起了月季园、樱花园、桔园、梅园等多个游园。
“拆房建绿,让土坡变成了公园,工厂变成了花园。”出生在青山区的武钢员工关健强笑着说,如今这里堪比A级景区。
武钢有限能源环保部厂容绿化组高级主任师韩新萍介绍,今年武钢厂区还推出“花园式生产线”,其中硅钢厂启用的一个9米廊道花园,让工人们感慨厂房就像花房。韩新萍表示,下一步武钢还计划打造一号高炉遗址公园,通过“森林工厂”建设,面向员工家属、市民和各地游客开放武钢园区。
初冬时节,穿梭在武钢厂区,抬头可见高大香樟树的枝干之间,银色管道或红色钢构纵横交错,阳光透过树叶洒在绿道上,乌鸫、喜鹊等各种鸟群,叽叽喳喳,冷不丁地从树丛中探出头来。
厂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这里的景致正在打破人们对粉尘漫天、烟囱林立的传统钢厂印象。
厂区变绿城
“从此前重视环保工艺改进升级,到现在将环保理念融入每个环节,我们以环保风险作为公司第一大风险进行管控。”武钢有限能源环保部环保组副主任李富智不无自豪地表示,厂区飞鸟成群,显示出环保工作初见成效。
鸟类种群对生存环境要求较高,需要草木繁茂的生态环境,还要有鱼虫之类的食物链。
李富智介绍,武钢有限为此制定了城市钢厂专项规划,2017年至2021年环保项目完成投资36.4亿元,84个污染防治项目建成投运。
近年来,武钢厂区及周边地区的水质不断改善,空中扬尘减少,周边水体已重新繁殖出大量的鱼类和昆虫,为“百鸟回归”构建了天然的食物链。
“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践行老工业基地振兴、落实长江大保护政策的重要“试验田”,武钢厂区从粉尘漫天、烟囱林立,到宜居宜业、飞鸟成群栖居的变化,让人们欣喜地看到一座生态新城的美好蓝图,正在逐渐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