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弦
“这是华中大技术转移公众号和项目推广对接群的二维码,欢迎大家扫码!”华中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应用技术研究院主任主管张早雄话音刚落,企业家们纷纷举起手机,现场响起一片“滴滴”声。10月27日,由省经信厅举办的产学研用合作对接系列活动——武汉城市圈专场在武汉举行。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发布了创新成果,来自武汉城市圈的60多家企业参会。
高校内的研发成果,如何更高效与企业匹配、解决其现实痛点?华中科技大学电信学院副研究员周瑜逐渐看到答案,他形象称为“一直以来拎着的‘锤子’终于找到了‘钉子’”。
去年,省委人才办、省经信厅选派首批“科技副总”到中小微企业就职,帮助企业开展技术诊断、产品开发,促进成果转化。去年8月,周瑜赴武汉精立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上任。
周瑜专攻计算机视觉研究,常为技术找不到应用场景发愁;精立电子从事工业产品外观瑕疵检测,客户有天马微电子、京东方等。“乍一看我们很能互补,但仔细沟通发现,大家都不在同一个频道。”周瑜介绍,学术界习惯精准定义问题、明确研究方向,但产业界遇到的问题偏零散、碎片化,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如何填平这一“鸿沟”?担任“科技副总”后,周瑜找到此前从未有过的视角——以企业策划层、管理层的身份,更宏观谋划企业现实发展和未来战略。每周有2天时间,周瑜到企业办公,不仅深入产线,还和员工一同拜访客户。
客户有什么需求、一线工程师有哪些困惑……周瑜将精立电子变成他的“新实验室”,从中发现、提炼、总结共性的科研问题,形成需求体系加以研究,促使公司业务线更加清晰,进而实现产品的快速迭代。“只有更深入认识‘钉子’,才能用最合适的‘锤子’,帮助企业解决更多痛点。”
近日,在周瑜的主导下,全新人工智能智检平台在精立电子部分产线上使用,瑕疵检出率达99.2%,在国际评测中达到领先水平。过去工程师要耗费大量精力检测的瑕疵产品,现在只需经过1个多小时的模型训练,智检平台就能识别产品是否有缺陷、缺陷在何处,快速提高产品良率。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在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中,中铁科工集团副总工程师李维玲也有着和周瑜相同的体会。10月21日,中铁科工集团与武汉理工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双方拟探索共建校企联合研究中心,重点在大型基础工程新材料、大型海工装备、智慧航运等领域开展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
此前,中铁科工还与武汉大学联合申报国家工信部课题,针对高铁起重机械远程运维服务,开展互联互通互操作、虚拟运维、云服务、故障诊断等关键技术和标准研究。“我们在创新上下了很大的力气,如果能找到很好的契合点,将高校的成果直接拿来转化,企业就不会再走弯路、重复投入研发了。”李维玲这样形容与高校合作中尝到的甜头。
省经信厅科学技术处处长田智勇介绍,全省持续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对接,选派“科技副总”服务中小微企业、培育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等,不断提高企业和产业创新能力。目前,全省规上工业企业中,拥有各类研发机构3422家,增长近50%;高新技术企业中,制造业企业7087家,占比近70%;制造业含金量、含绿量、含新量逐年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