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刘俊华
通讯员 江雅丽
我是谁?23岁的阿哲(化名)从前很少思考这个问题。直到最近,他才发现自己并不了解自己。
11月11日,阿哲的命运在宜昌揭晓,原来他经历了一段17年的错位人生。
6岁儿子失踪,数千只千纸鹤托不起思念
四川省广安市的王宗孝、舒亚军夫妇,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他们在西昌市做生意,女儿和儿子跟随他们在当地上学。日子虽然过得不富裕,但一家人其乐融融。
变故发生在2004年的9月22日。
那天下午,妈妈舒亚军去接6岁的儿子小波(化名)放学,却没有接到人。舒亚军以为儿子跟着同学去玩耍了,便没有在意。天黑后,还不见小波的身影,一家人这才慌了神,开始四处寻找。
从那天起,这个家庭便跌入了深渊。“几乎找遍了四川省所有的城市。”父亲王宗孝说,当地警方分析小波被人拐走了。
王宗孝发动所有的亲朋好友,蹲守在各个车站,贴寻人启事发传单。多年来,他们在网络上发了无数次的寻人求助信息,还参加了多个寻亲的电视栏目,但儿子始终杳无音讯。
为了找回儿子,舒亚军还被骗过好几次。她有时候知道对方是骗子,但她又怕错过儿子信息,依然会花钱买心安。
稍有空闲,夫妇二人便会呆坐在小波的卧室里,看着他的衣服、玩具和相册以泪洗面。有几次搬家,他们也总是首先把儿子的衣物打包收好,一件不落。
每当思念小波时,舒亚军便会叠一只千纸鹤,如今家中数千只千纸鹤存放得整整齐齐。
“活在深深的自责和痛苦中,度日如年,妻子的脸上再也没有了笑容。”王宗孝说,找回儿子成了支撑他们继续生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小波变阿哲,一直错把他乡当故乡
小波被拐卖至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的一个家庭,改名为阿哲,他的命运也走上另外一条轨道。
被拐那年,他年仅6岁,记忆十分模糊,至今他只依稀记得,坐了很远的火车,哭了很久。
阿哲在新家被严加看管,每天除了上学就是圈在家中,养父母不愿意让他和外界有过多的接触,甚至不允许他和同学外出玩耍,这也使得他的性格越发内向。
2017年,上高三的阿哲辍学,在安溪县当地一家电脑公司工作,闲暇之余便在家中打网络游戏,因此结识了宜昌女孩阿沅。
两个同龄人之间有很多共同话题,相互有了好感,便在网上建立了恋爱关系。
2018年初,决定摆脱家庭束缚的阿哲来到宜昌与女友团聚,并拒绝了养父母催他回家的要求。
转眼间,阿哲已在宜昌生活了三年多,他在一家餐饮店工作,和女友过得平淡而充实。
今年10月,宜昌市公安局伍家分局收到一条公安部转来的全国打拐数据库核查信息,怀疑居住在伍家区的阿哲是名被拐人员。
该局情报指挥作战中心民警金殿彪受命调查。他找到阿哲时,发现这个年轻人对自己的身世毫不知情,还坚持以为自己是福建安溪人。民警以帮阿哲办理居住证为由,采集了他的DNA和多张面部照片。
随后,金殿彪将阿哲的DNA和照片上传至公安部打拐数据库。10月26日,公安部门回复,经过DNA细致比对,证实阿哲就是2004年在四川西昌市被拐的小波。
金殿彪又和西昌警方联系,进一步查证阿哲的真实身份和当年失踪的细节。随后,又与小波的姐姐取得了联系,发现身体特征全部吻合。
当接到民警电话得知自己真实身份时,阿哲一下子懵了,他无法相信自己的童年曾经历过如此浩劫。
依稀往事曾梦见,阔别重逢相拥而泣
在广安老家的王宗孝夫妇接到民警打来的电话时,又以为是骗子。直到随后接到了女儿和本地警方的电话,夫妇二人这才确信,失散17年的儿子,这次是真的找到了!
“几天几夜睡不着,太激动了。”王宗孝说,他们立刻将这一好消息通知了所有的亲朋好友,同时在当地医院做了核酸检测,连夜赶到宜昌。
11日上午9时30分,王宗孝夫妇在伍家公安分局门口见到了面目依稀的小波。“是我的儿子,没错,都长这么大了!”母亲舒亚军死死拽着儿子的手紧紧不愿松开,一家人相拥而泣……
“帮助失散和失踪人员圆寻亲梦,警方义不容辞。”伍家公安分局副局长李久成说。
今年1月,公安部在全国公安机关部署开展“团圆”行动,全力侦破拐卖儿童积案、查找失踪被拐者。宜昌市公安局以此为契机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竭尽公安机关所能,全面开展基础信息核查完善工作,认真梳理历年来的儿童失踪被拐警情,依托“打拐DNA系统”,通过积极完善父母寻找失踪被拐儿童信息、广泛采集疑似被拐人员数据、及时组织技术比对核查等多方面查找失踪被拐人员,目前已成功找回8名失散失踪人员,帮助这8个家庭“破镜重圆”。